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疾病,好发于中老年,我国的平均发病年龄大约58岁,北美和欧洲约为70岁。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迄今为止,临床上采用的放化疗、自体/异体干细胞移植和靶向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仍无法治愈。硼替佐米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通过靶向作用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抑制核因子NF-κB的活性促进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硼替佐米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的首选药物,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或传统化疗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准治疗选择。随着硼替佐米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原发或继发耐药也随之产生。多发性骨髓瘤对硼替佐米的耐药机制极为复杂,研究发现可能与NF-κB通路、PSMB5突变及浆细胞去分化有关。然而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不同于现有肿瘤多发耐药的耐药机制。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探寻预防及逆转其耐药的靶点。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硼替佐米敏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与耐药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BTZ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探讨硼替佐米耐药相关基因及耐药发生机制。方法:1.采用Affymetrix U133 plus 2.0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KM3与KM3/BTZ之间的基因表达。2.采用RT-PCR法进一步检测基因表达的差异性。3.采用Western Blot法进一步检测差异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性。4.采用RT-PCR法检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与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差异基因的表达。5.运用分子注释系统MAS3.0软件和已知耐药相关基因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 KM3/BTZ与KM3相比,670个基因的表达具有差异性,差异表达10倍以上基因32个,主要涉及转录调控、信号传导通路等生物效应过程分子;HSPB2、ZNF及MS4A家族部分基因在KM3中低表达,然而在KM3/BTZ中明显上调;2.RT-PCR法检测显示,在KM3和KM3/BTZ细胞中,除JUN基因,其他7个基因(CA12、CYP1B1、EPB41L3、HSPB2、MS4A4A、SDPR、PAWR)与芯片检测表达差异结果相符。3. 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Par4蛋白表达与芯片检测表达差异结果相符。4.复发进展MM患者PAWR基因表达水平(0.034±0.013),明显低于初诊MM患者PAWR基因表达水平(0.11±0.053),P<0.05。5.采用分子注释系统(MAS)3.0中的GO生物学过程对基因表达差异富集分析显示,耐药细胞株相对于原代细胞株上调基因的表达差异主要参与免疫反应、依赖DNA的转录调节、转录、信号转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黏附及神经系统发育等方面。下调基因主要集中在信号转导、离子转运、依赖DNA的转录调节、转导及细胞黏附。结论:1.在KM3与KM3/BTZ筛选中,ZNF、MS4A家族部分成员以及另外30个表达差异10倍以上的基因,均有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耐药相关,尤其是PAWR基因。2.全基因数据筛选和耐药相关基因具体分析,是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耐药机制的理想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