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研究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起源、口径、位置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特点,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MSAP)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30例健康志愿者60侧分三个年龄组:20~39岁、40~59岁、60~75岁,各年龄段男女各10例20侧,年龄构成比相同;每位志愿者双侧MSAP穿支血管应用CDFI技术进行检测;被检查者取仰卧位,膝关节自然屈曲并适当外展及外旋髋关节,以小腿屈曲时腘窝皮肤皱褶形成的直线为腘纹线,以足跟中点至腘纹中点的连线为后正中线,腘纹内端至内踝连线为髁踝线,腘纹线下方后正中线内侧及髁踝线后侧覆盖区域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分布区域;使用6L3探头,二维图像结合彩色血流图像辫认出腘动脉(PA),腓肠内侧动脉(NSA),腓肠内侧动脉(NSA)前支,腓肠内侧动脉(NSA)后支,记录腓肠内侧动脉(NSA)前、后支及其穿支数目、内径、位置,测量穿出点距后中线及腘纹线的垂直距离,并对穿支起始位置及穿深筋膜的位置进行体表标记;在彩色血流图像辨认上述动脉,并用脉冲多普勒显示连续四个以上稳定血流频谱,测量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tam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记录其血管测量的血流参数。检测完毕,测量并记录胫骨内侧髁最突出点至内踝最突出点的距离(D),即髁踝距(D),将D等分为九段,胫骨内侧髁为0,内踝为9,以直方图表示各穿支起源及其深筋膜穿出点所在的体表位置。对腓肠内侧动脉(NSA)及其穿支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测区域筋膜组织、肌肉层次、肌肉走行可清晰显示,NSA,NSA前后支及其穿支(管径>0.5mm)的管壁、内径、走行特点及进入皮下组织的位置均可显示。双侧腓肠内侧皮瓣血管穿支的主干来源、走行特点及深筋膜穿出位置并不对称。60侧下肢共观测到腓肠内侧动脉肌皮穿支168支,每侧1~4支,平均2.8支,其中由腓肠内侧动脉前支发出的有38支(32%),由后支发出的有74支(68%)。动脉穿支穿深筋膜位置为距后正中线1.5~5.5 cm、距腘纹线以远5.5~16.5cm,第一穿支的位置为:距后正中线2.35±0.63cm、距腘纹线的垂直距离平均为8.79±1.32 cm。将胫骨内侧髁最突出点与内踝最突出点之间的距离等分为九段,第一支粗大者占82.3%,168支穿支动脉起位置78.5%分布在第3、4、5段,深筋膜穿出位置86.9%出现在髁踝连线的第4、5、6段;最粗大穿支动脉起始位置100%分布在髁踝连线的第3、4、5、6段,71.7%分布于髁踝连线的第3、4段,最粗大穿支血管深筋膜穿出位置96.1%出现在髁踝连线的第4、5、6段,88.6%出现在第5、4段;起始部内径2.22±0.35mm,穿支自主干发出处的平均内径为0.8±0.09mm,穿支穿深筋膜处的内径平均为0.56±0.1mm。频谱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极低几乎消失,表现为低速高阻单相频谱。各观测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各年龄组间及双侧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5)。腓肠内侧动脉主干,老年组与青年组、中年组比较,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MSAP主干及其穿支动脉的来源、走行分布、缺如或变异;进行体表定位;可提供血流动力学定量指标以评价血管质量;从而更好地指导MSAP的术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