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的相似观用客体的特征和大脑中的类别表征相比较,然后归到最相似的类别中去这一分类的过程过于简单,在概念问的关系和概念内部特征之间关系的解释上存在不足,忽视了个体在进行分类加工中可能具有的一些更高级的思维活动,所以在其基础上的研究认为分类能力在12岁就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而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分类的理论观,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弥补了分类相似观的不足,强调了知识在分类加工中的作用,不仅使分类能力发展的年龄段延长而且使知识效应成为分类研究的热点。
对加工过程的研究的共同特征是把研究的焦点从特质分析转移到内部过程的探索上。致力于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刻画心智操作的心理机制。其依靠的主要手段是运用信息加工的过程分析方法,对心智活动的内部过程作尽可能的定量描述。眼动记录法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这一认知加工过程黑箱的透明化。
本研究在分类的理论观的基础上,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探讨分类加工过程中注意的分配、分类能力在加工过程中的发展特点和分类加工过程中的知识效应。
在研究一、二中,选取初中、高中、大学生为被试,记录其完成目标匹配范式下的分类任务的整个眼动过程。分析在首次加工顺序,首次加工,再次加工和整个加工的过程中的眼动模式和发展趋势。在研究三中,选取文科和理科知识背景的大学生为被试,分析在分类任务中不同知识背景学生分类加工过程中的差异,探讨知识效应对分类加工的影响。研究的结论为:
1.目标匹配范式下的分类加工存在不止一个加工阶段,在首次加工阶段,对问题区的注意分配多于对选项区的注意分配;在再次加工阶段,对选项区的注意分配多于对问题区的注意分配;在整个加工过程上对选项区的注意分配多于对问题区的注意分配。
2.青少年分类能力存在显著的年级效应。不论是从分类结果还是从分类加工过程来看,青少年的分类能力并没有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而是随着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的升高而增长。
3.高中阶段为从初中到大学阶段分类能力发展的过渡期。
4.知识背景对分类加工过程有影响,其主要作用于分类加工的首次加工阶段对问题区和选项区注意的分配上,文科学生在首次加工中对问题区分配的注意多于选项区,而理科学生则是对问题区和选项区平均分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