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情感忽视是指照料者没有给予儿童应有的爱,缺少对儿童情感需求的满足,忽略了对他们心理状态和情感的关注与理解。相比于身体虐待、情感虐待这类明显被施加于人的伤害,情感忽视作为一种“不作为”现象,导致个体未被满足的伤害不容易被发现,且情感忽视不如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那样常常给儿童造成急性的、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损伤,也不如躯体忽视那样影响儿童的基本生理需求,因此情感忽视常常会被科学研究和大众所忽视。但从长期来看,情感忽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与躯体虐待和性虐待不相上下,大量研究也确实发现童年情感忽视对于儿童及其成年后的发展有诸多影响,如情绪识别问题、焦虑,甚至出现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内化问题。情感忽视还与青少年的危险想法和行为存在在显著相关。大量研究探讨了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特殊人群的情感忽视史对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对正常个体而言,长期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也会影响个体社会功能的发展,尤其是影响个体的共情反应。共情指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他人感受并做出适当行为反应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对人际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共情分为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对于成年早期阶段来说,个体的共情以认知共情为主。以往研究探讨了情感忽视与共情的关系,且其中大部分研究发现情感忽视会降低个体的共情能力。情感忽视个体更容易发展出不安全依恋模式,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共情能力降低关系密切,也就是说个体童年情感忽视很可能导致其和父母的关系不良,他们拒绝对父母产生共情,进而泛化到拒绝对其他人共情。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个体童年时期,养育者如果能够恰当地照顾到孩子的需求,包容和接纳他们的情绪,并给出恰当的回应,个体就能够和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结,进而为准确识别他人的情绪奠定基础。基于此,许多研究者推测依恋模式可能会影响童年不良经历与共情能力的关系,但对于具体是依恋回避还是依恋焦虑不安全依恋模式影响情感忽视这一类童年不良经历对共情能力的影响并不清楚。此外,除了稳定的特质共情,个体的共情还高度依赖于具有丰富信息的特定情境。除了注意他人的面部表情外,场景、声音、身体姿势、口头表达等方面的整合也是促进个体准确识别他人情绪、体验他人感受的必要信息,即在特定社会互动环境中,个体能否准确推断出他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一现象又称共情准确性。因此,情感忽视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共情准确性值得探索。目前仅有少量研究关注童年不良经历对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对伴侣在关系威胁情境下的共情准确性。社会接纳(个体被周围环境接纳、鼓励、欢迎的社会情境)和社会排斥(个人被排除在某些社会情境之外)这两类常见的情境与情感忽视密切相关,情感忽视个体早期的归属需求受到威胁,得不到足够的爱和接纳,在家庭环境中被照料者“无声地”排斥,且情感忽视个体在早年经历养育者排斥的影响往往超出了家庭环境,对个体社会功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两个层面探讨情感忽视对共情的影响:一是关注情感忽视对特质共情能力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影响路径,二是研究在观察社会接纳和社会排斥这两类具体社会情境下情感忽视对个体共情水平的影响。研究一试图探讨童年情感忽视对共情的影响以及影响二者关系的具体依恋模式,以12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童年情感忽视、不安全依恋和共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童年情感忽视负向预测个体认知共情能力的发展,并且这种预测能力还受到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由此看来,在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经历可以通过依恋回避模式的形成降低成年初期个体的认知共情能力。研究二旨在探讨在特定的社会接纳和社会排斥情境下,童年情感忽视对共情准确性的影响。为了准确测量个体的共情准确性,本研究构建了社会接纳与社会排斥情境。共有92名被试参与实验,平均年龄为19.83岁,标准差=1.56,女性52名,男性40名。其中46人(女性26名)被随机分配到社会排斥环境(SE),另外46(其中女性26名)被分配到社会接纳环境(SI)。研究采用小组讨论范式构建社会情境,由主试同盟者6人(3男3女)进行视频录制,每个视频中仅出现同性别的主试同盟者3人,分别是两名穿着黑色外套的同盟者和一名穿灰色外套的同盟者,每个视频时长10分钟。视频中,三名同盟者共同讨论一个话题,在社会接纳的视频中,三名同盟者愉快地交谈。在社会排斥的视频中,穿黑外套的同盟者们愉快地交谈,同时他们逐渐排斥穿灰色外套的同盟者。被试实时观察三人交流视频社会接纳与社会排斥视频(实则是预先录制的同盟者交流视频),研究发现,童年情感忽视个体对处于社会接纳或社会排斥情境下的他人的情绪都不敏感。综上所述,情感忽视会降低个体成年后的认知共情能力,并且通过回避型依恋建立联系,而且无论是社会接纳情境,还是社会排斥情境,情感忽视都会降低个体的共情准确性,即高情感忽视个体不以他人之喜而喜,不以他人之悲而悲。本研究结果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理解童年情感忽视与共情能力的关系,提醒大众重视认同的成长环境,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陪伴,使其在成年后发展出更强的共情能力;其次,本研究揭示了情感忽视个体较低的情境性共情水平,低共情准确性或许也是情感忽视个体为避免受到伤害的一种保护因素,使得个体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