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体系之建构——以“心”作视角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58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思想体系建构实是基于“心”这一根基点而开展。其发展脉络大体遵循以下模式:人之“心”与“性”各自相对独立,特别是心天生具有认知功能和道德能力;因此向内能够认识到人之本性、能够认知到人之为人的根据,向外能够认识到天地万物;是在心的主导下,人们才“化性起伪”为善去恶;其工具和准则就是“礼”;进一步,荀子将礼用来进行社会政治统治、以礼来进行道德修养。因此,从“心”的角度去探讨解析整个荀子哲学体系的建构和脉络发展,对于重新认知荀子完整的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文章第一章探讨了荀子“心”的内涵。在本文看来,“心”在荀子思想中,指的是与性同时天然生成且先天具有认知能力和内在含有道德属性的一个主观能动之体。本文认为,“心”在荀子看来具有以下两点内涵:第一,心天生就具有认知能力和道德能力,这是与生俱来的功能;第二,“心”与“性”相对,心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自主性之体。  第二章在第一章“心”涵义的基础上,会引出荀子的“人性论”和“认识论”。在人性论中,“性”对人自身来说是一个本然的存在,先天无所谓善恶之价值之分,但是一旦在顺性而为、放纵性的后果下就会出现“性恶”的结果,其中从“性”到“性恶”的说法转变,是在“心”这一功能主体的评判下导致的,这即是荀子“性恶”论的人性思想。而在人性论中,我们会看到荀子眼中的“人之为人”就在于一“心”,心之“义”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根本所在。在认识论中,认识活动的开展和完成离不开“心”的功用,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也是在认识活动中建立的,离不开“心”天生的认知力和内在辨别力。  第三章“化性起伪”的理论建立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人在认知到“性恶”的情况下,显然会觉察到若依顺人的本性发展会导致个体的生存毁灭与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人需要控制调节自身之“性”,这即是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产生,这一思路是逻辑递进的。而“化性起伪”活动的产生,不可能是“性”的作用,因为“性”没有主观能动性,是“死”的,只有在“心”主体的认知和活动下,“化性起伪”活动才能产生和进行,“心”同样在此思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同样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衍生。“化性起伪”活动的开展,除了有内在“心”功能的参与下,还必须有一个外在客观条件来依附与实际展开,这一工具就是“礼”,可以说荀子“礼”的创生是为先天之“性”而造,只有在“礼”这一具体条件的社会规范下,才能从“性”到“伪”,“化性起伪”的思想才能成立。而“礼”建立之可能,依然离不开“心”的功能,其中心之“义”的道德能力占很重要的作用,由此,礼才能被圣人所创造。而圣人在无礼的情况下如何制礼,就是依据其内在的认知力和心天生的道德能力,在观视到现实人类争夺混乱的实际情况下从而作出礼。在此章中,本文对荀子“礼”之来源也进行了探究,从而使荀子“礼”的来源更明晰化和条理化。  第五章探讨的是“礼”的教化,一是以“礼”进行社会政治统治,二是以“礼”进行道德修养,同样此章内容是在第四章的前提下衍化的。荀子“礼”的创造,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安排与运用,这就是依照“礼”来进行国家政治管理并运用于个体进行道德修养,实现理想人格,二者的进行和实现,非“礼”不能产生结果,这也是荀子最为提倡的。而“心”同样在二者的思想中发挥着极大的功能,离开“心”的参与,上述活动即无法完整进行。  第六章为结论,得出荀子的思想具有体系性,而其体系性的开展与思想建立之根基全在于“心”这一主体,除却“心”,荀子的思想无法产生与进行。
其他文献
针对钢铁企业煤气系统中转炉煤气柜柜位难以建立模型进行预测的问题,结合概率神经网络、HP(Hodric-Prescott)滤波、Elman神经网络各自的性质建立了PNN-HP(2)-ENN模型,用于对
表现主义艺术哲学占据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奈戴托·克罗齐,罗宾·乔治·科林伍德、伯纳德·鲍桑葵、埃德加·卡里特、阿诺·理德。表现主义的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