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到余波未平的全球金融风暴,每一次金融体系动荡除了给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外,还给相应的监管和风控机制敲响了警钟。
证券经纪公司(券商)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业务覆盖资本和实业两个领域,为资本在两者间流动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其业务的复杂,所以给完善监管和风控机制提出了挑战。
保持证券公司研究部门的独立性是其内控制度的重要目标,为此金融业专门以“中国墙”(Chinese Wall)来形容研究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间的人员、信息隔离制度。本文以国内分析师面临的利益环境和工作衔接环节出发,从券商自营业务和上市公司参(控)股券商两个角度对国内券商研究部门的独立性进行检验,以期投石问路,引起监管部门和学者对国内券商分析师独立性问题的重视。
基于一个囊括“二级市场-分析师-券商-上市公司”的数据链条,本文对券商自营业务和上市公司参(控)股券商是否影响分析师独立性进行检验。作为国内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独立性分析展开之前,本文先对一个前提条件进行检验,那就是国内分析师预测是否能够影响到投资者的盈利预期和投资决策?只有解决了这个疑问,之后的分析师独立性研究才有前进的基础。
借助于上市公司盈余公告的MBE(Meet-or-Beat Expectation)市场反应检验,本文发现实际盈余没有让分析师失望的公司在年报披露日前后的短窗口以及披露后的长窗口都能获得更高的累计非正常报酬,从而说明国内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能够影响并反映市场预期,这个基本结论为国内分析师的后续研究做出了铺垫。同时还发现一些与成熟资本市场不同的结论,比如存在报表信息的较早泄露;市场在对MBE信息做出反应时,未能区分非正常应计项目;同时发现在投资者特征方面,机构投资者对是否MBE的反应程度是非对称的等等。
在分析师的市场影响力得到检验的基础上,本文继而对可能影响分析师独立性的两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营股票投资作为券商的重要收入来源,分析师对所属券商已重仓持有的股票会出具更为乐观的投资评级,但分析师对自营证券的盈利预测不会更准确,表现为盲目乐观。在分析师对自营证券做出投资评级的短窗口内,市场同时进行了反应,投资者未能充分识别分析师的不独立,但在评级发布之后的长窗口内,非独立分析师的“买入”评级明显不如独立分析师提供的“买入”评级带来的超额收益,说明自营证券带来的分析师独立性问题给市场造成了噪音,损害了市场资源有效分配。
另外一方面,券商分析师会对股东及关联公司出具更乐观的投资评级和年内EPS预测;持股形式上,券商对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更为乐观,但持股比例较高的大股东则未受到更多“优待”;结果总体上支持券商股东影响分析师独立性的猜想。市场检验时发现投资者未能识别这类乐观的投资评级,非独立“买入”评级在长期会带来更差的超额股票收益。
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一定的理论贡献:首先,从市场反应的角度对国内券商分析师的市场影响能力进行了检验,为国内分析师研究的深入开展做了铺垫,并发现了一些与成熟资本市场不同的结论;其次,发现MBE信息在国内二级市场也能带来正的股价反应,并且能够预示下一年度的高盈利能力,为解释国内的盈余公告漂移现象提供了另一可能;再次,本文基于詹凌燕(2006)与熊勇(2007)在研究设计和结果上的不足,以更具代表性的分析师预测数据和较合理的研究设计发现券商分析师会对自营重仓股发表乐观的报告,与券商股东的内容一起补充了分析师独立性的相关文献;最后,在市场识别检验中,发现这两类独立性会对资本有效配置带来损害,从而提出券商等金融主体是否需要特殊机制的疑问。
除了理论贡献,本文在研究方法和现实意义上也有一定的贡献。由于分析师的研究在国内还未深入,本文的分析从基础结论做起,扎根于国内的市场环境,在充分与实务界人士进行交流的监督下,力求研究结论的可靠。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除了对分析师的独立性检验,还对国内分析师预测行为、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描述,从各个侧面辅助研究的展开。
在现实意义上,本文的结论支持了国内分析师的行业存在意义,另外一方面也测试了国内券商内部“中国墙”制度是否在严格执行,对券商自营和上市公司参(控)股券商的分析也给监管机构和券商内控机制设计提供了检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