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文体个性特色由何而来?本文在回顾戏剧文体学研究,特别是戏剧话语语用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借鉴语用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话语语用顺应性与戏剧文体个性特色的研究框架,并在析比两部20世纪中国话剧的语言文体特色的过程中,试验戏剧文体学以语用动态话语综观为研究特色的文体分析框架,丰富和满足文学批评与欣赏的理论研究新要求。戏剧文体学研究从分析戏剧文本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的特征开始,过渡到分析角色对话片段的研究;从描写性研究发展为解释性研究;戏剧文体学研究话题日趋丰富。但是,研究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仍需拓展和提高。现既存在戏剧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的“工具箱”之论,又有将语言话语层和语用层的分析分别讨论的异议,有些问题亟待理顺。作为既是文学又是语言学,且具有实用意义的戏剧文体学如何把握戏剧语用的本质,充分发掘理论可能性,运用灵活高效的话语语用戏剧分析框架,发掘作品价值?本文是一次开拓性的尝试。本文认为,虽然语用学和话语分析在学科分属上有所区别,沿袭彼此不同的研究传统,但实践上,两者的发展互为补充,在运用中处于水乳交融的状态,彼此难以分割,并因此才对包括戏剧文体运用在内的语言实际应用具有启示作用。但是,本文还提出,话语语用学的工具箱还没有显得庞杂,而是亟需综合和理顺已有“工具”,发展新的视角方法,发现具有兼容性、涵盖力、高效解释性的系统框架,提以升其在戏剧文体分析研究中的进一步潜力。本文在总结现有戏剧语用文体研究基础上,尝试利用话语语用综观论,设计合理可行的戏剧话语语用语用文体学分层整合机制,通过分析戏剧语言话语语用策略的多重过程,为戏剧语体学提供更高效的方法路径,推进系统化进行语篇语用戏剧文体学的实践。其次,戏剧文体学的实践范围依然有限,其他语言戏剧文体学的发展滞后,以语篇语用为主要分析视角和工具的戏剧文体学方法考察中国戏剧的研究有待开拓,怎样更系统深入地利用戏剧文体学来解决中国戏剧文学批评研究面临的尴尬,同时也为戏剧文体学的整体发展做出进一步贡献?本文以20世纪中国现代话剧经典作品《茶馆》、《雷雨》语料为基础,考察语言结构成分,包括语音、句法、语义、言语行为、语用策略等各级语用结构等,对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交际语境的动态顺应过程。研究注重不同语用角度和层次的语言机制顺应各“世界”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对比,说明戏剧语言充满选择性的具体语用过程不仅对人物塑造、冲突发展、主题揭示有宏观性结果;更重要的是,剧作家和人物依戏剧情境而选取丰富恰当的语言存在方式,使作品在特定的接受主体那里达到文本与接受者双向同构互动,观念情感互映,节奏旋律清新的接受目的,奠定了作品的魅力基础。本研究提出以下三点重要发现:第一,以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为基础的戏剧语篇语用文体分析框架和方法消除了以往同类研究中语境视野方面和考察范围方面等的局限,不仅从剧作者语篇生产的角度,而且从读者(观众)接受之实际过程的角度,研究纵横交错的戏剧话语产生的结构模式。第二,该方法广为借鉴和统一协调了现代语言学之篇章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认知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以及认知诗学等诸多领域的关键性研究成果,并结合文学批评的趋势和发展需要,新型观点和视角,在戏剧文体学的桥梁作用上下功夫,真正使作品的语言学阐释成为可能的文学阐释的科学基础,使主观映像式的文学批评找到具体根据。第三,《茶馆》和《雷雨》中的人物(及他们背后的剧作者),顺应各自作为语言使用者的角色,和其他交际参与人(包括他们剧中的交际对方和“剧外”的读者、观众)的实际,在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语境因素中,选择语言,使其发挥语言交际的多种功能。此外,他们的话语,以及其解释过程,还顺应除交际语境之外的上下文语言和语用语境。戏剧话语的上述顺应模式分析让人们结识了深藏于两位语言大师和戏剧家作品中更多、更灿烂的“宝藏”品质,更深一层的话语特色和文学(语用)风格特点,使我们全面理解艺术语言结构的概念:语音结构、词汇和语义结构、(功能)句法结构、超句结构、情态结构,以及话题结构、言语行为结构、语篇类型结构、语用原则结构等。而且,上述结构并非处于各自独立关系,而是相互顺应与依赖的关系中。它们是戏剧艺术语言使用之选择性、商讨性、动态性和意识性的直接结果。总之,以本研究方法对两部20世纪中国现代话剧的语用文体研究,发现其中戏剧语言使用多层次动态顺应的过程;主张重新看待传统话剧的价值所在,扩大该戏剧美学效果的视域,细腻完整地把握剧作家的创作风格,是戏剧话语语用的进一步发展。该研究结果对今后戏剧文体的研究、教学及戏剧语言翻译等具有普遍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