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流域豫西地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达到对该区域生态景观的科学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论文以遥感数字影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地面GPS采集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结合豫西黄河流域地域特点,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景观类型的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对景观类型进行解译分类,得出黄河流域豫西地区1987年、1995年、2000年三个时期的景观类型分布图。利用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斑块空间质心等景观斑块特征指数以及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边缘密度等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对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1987-2000年豫西黄河流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在对豫西黄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及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效应。
全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的介绍了景观、景观生态学、3S技术的概念以及国内外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研究状况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叙述了研究区域概况,包括位置、区域范围、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部分为主题部分之一。在对黄河流域豫西地区景观类型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借用景观空间格局变化表征模型,对1987年、1995年和2000年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分析了景观格局在这三个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景观格局与地形(高里、坡度)的相关分析。然后,对豫西黄河流域近15年来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进I亍了分析,得出了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趋势及其特征。
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及人为驱动力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自然驱动力因子中的地形因子和人为驱动力因子中的人口、经济、国家政策驱动因子。
第五部分对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着重分析了景观格局的变化对气候、地表河流径流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第六部分为结论与讨论部分。对结论进行了总结分析。
结果表明:(1)地形因子在景观格局在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黄河流域豫西地区景观格局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的规律性明显,在东部平原丘陵地区以农业景观为主体,而西部山地区则主要分布着森林景观类型;(2)景观格局在短时期内的动态变化受自然影响因子和人为影响因子共同影响。地形因子与景观格局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导致了森林等植被景观发生了“北移”和“上移”现象,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山地区,人类活动对其干扰作用明显,其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对景观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影响;(3)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该地区地表生态环境及区域气候变化,景观格局的变化导致了该区域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进一步对当地农业灌溉、生产生活用水都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