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畅销书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所著颇丰,在他塑造的众多独特人物形象中,尤以儿童形象最为引人注目。他从自身对社会情境的认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儿童成长的关爱,对社会的深切忧思,满含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思考与期待。作者塑造的未成年人形象多且复杂,本文将从类型、演变、成因、意义四个方面来展开讨论。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共分四章:绪论概述该选题的学术意义、勾勒国内外研究状况。第一章探讨麦克尤恩笔下未成年人形象的类型。第一节重点分析麦氏笔下的传统未成年人形象。青春期的孩子面对成长中的父母缺席、家庭变故、意外事件时,引路人的缺失使得他们充满了迷惘和恐惧。此节主要以他们与父母关系的处理方式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将孩子形象分为创伤寻爱型、叛逆邪恶型、幻想及自我救赎型、逃离毁灭型,由此探讨麦克尤恩笔下的未成年人面对危机时的不同表现。第二节重点分析另类的未成年人形象。首先从逆生长的成人角度探讨文本《时间中的孩子》,深入分析在复杂的成人世界里人们如何保留单纯的童心及作家在其他作品中对此问题的思考和关注。查尔斯·达克作为一种隐喻的存在,既代表着成人的被异化,也代表着成人心中的孩子,由此作者表达出自己的立场,童年总是要结束的,以逃离成人世界来固守童年状态并非留住童真的理想途径。其次以《梦想家彼得》中的彼得为代表探讨具有成人思维的孩子。麦克尤恩以彼得丰富的想象力贯穿全篇,通过想象出来的大人和想象出来的孩子之间的交流表达儿童的本能需要,并探讨成年人读儿童书的快乐到底是在为失去的、几乎忘掉了的自己说话,还是出于对文学本身的爱好。第二章探讨麦克尤恩笔下未成年人形象的演变。第一节重点阐述未成年人的外貌、行为及个体心理在自身成长中的变化,探讨他们身心所遭受的伤痛及自我的疗就。第二节重点阐述作家不同创作时期未成年人群体形象的演变。作家前期塑造的未成年人个体,表现得更多的是成长的恐惧和迷失,之后人物形象虽然开始变得丰满,但重心依然局限于人物“内向型”的刻画。中期作家通过《赎罪》中布里奥尼的成长完整地反映了个体道德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社会历史与他者的责任承担。当下时期,麦克尤恩则以《儿童法案》做传声筒,强调人们对儿童福祉所承担的守护角色不应狭义地局限于法庭的高墙之内,而需延伸至法庭之外的整个社会生活。此时作家笔下的未成年人形象塑造的题材进一步拓宽,关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探讨,亦从对大的社会背景的考量向细化人文化趋近。第三节重点阐述未成年人个体和群体虽然发生着变迁,也存在着一致性即孤独的成长之痛。第三章重点对麦克尤恩笔下未成年人形象特征进行溯因。第一节从人物自身的逻辑角度阐述未成年人形象特征的成因。首先从空间环境的角度讨论孤独封闭的物理空间和冲突冷漠的社会空间对形象塑造之影响。其次从突发变故所带来的创伤和恐惧对未成年人生命轨迹的影响来讨论形象之成因。作家笔下的未成年人多是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激变,生活中遭遇的突发变故使他们的正常成长发生了大的逆转。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他们经历的创伤和恐惧:父母引导人的缺失;未成年人因无知犯下的弥天大错及遭遇的病患;时代历史的原因诸如战争等。第二节重点阐述未成年人形象特征的形成受到来自作家方面的影响。首先从作家本身的童年经验分析作家颠沛流离的童年记忆对其创作的影响,其次分析麦克尤恩所受的文学熏陶和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第四章探讨麦克尤恩笔下未成年人形象塑造的意义。第一节讨论文学意义,主要从麦氏人物对英国文学的贡献和对未成年人创作领域的拓展两方面着手。第二节讨论社会教育意义,主要从未成年人形象所承载的作家对时代历史的叩问和对儿童教育的深切忧思两方面着手。结语:伊恩·麦克尤恩作为一位深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用小说反省作家的社会责任,呼吁政府、社会对未成年人教育进行更全面深入地投入,可以说,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关注是麦克尤恩一直以来致力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