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世纪末,性别的语言学分类成为了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20世纪初,里克里夫·格雷德提出了“lady和women的语言格式特点”的研究模式。70年代以后,学者们把性别意义加到语言学研究里,开始以语言性别研究作为研究目标。80年代后,世界各地的语言性别研究越来越热门,而研究领域涉及到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在哈萨克斯坦国内,ш.У(е)лиханов研究了哈萨克和吉尔吉斯民族的传说,习俗,宗教中的语言;Ы.Алтынсарин研究了“Орынбор区域的哈萨克民族埋葬尸体习俗”;Ыбырай研究哈萨克民族习俗的目的。 本研究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性别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文化语言学等理论,通过对哈语中性别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进行细致地描述,并与汉语的性别语言进行对比,归纳性别语言的使用方式,分析性别语言存在的民族因素和文化习俗,探究性别语言的演变规律和形成因素。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运用心理学和生理学理论,发现和探讨性别语言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别,为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提供充足有力的语言证据。2、从性别语言角度,细致描写了哈萨克斯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的特点。3、通过性别语言研究以及语言类型的对比分析,探究语言和社会团体的历时演变,以及研究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 根据语言学性别研究的理论和哈萨克语言学的特点,重点研究男性和女性之间有用词特点,突出哈语中关于女性习俗方面的用词特点,以及分析女性词汇的社会、文化和生理因素。本研究的内容安排如下: 1、哈语语言性别差异在语音学方面的表现,描述男性和女性在音质,语速,音高与音域,发音形式,语音听觉,语调的变化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性别差异现象。重点阐述哈语h音位的发音形式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 2、探讨了情感词语使用的性别差异,感叹词,语气词,詈词,粗俗语和诅咒语,色彩词语,委婉语,邀请语,人称代词等。研究发现,在女性言语中感叹词的出现频率较男子高。在哈萨克语言中,带有“父亲”和“爷爷”的谩骂用语使用非常多,而且在运用方面和带有“母亲”的谩骂用语一样普遍。 3、通过汉-哈称谓语的对比,认为哈萨克语和汉语的亲戚称呼有很多相同点。不同在于:哈萨克语中,女方和男方的父母使用共同的叫法“Кайыната,Кайынапа”,且哈语中描述女孩子漂亮时,使用性别词语;而称呼女孩或女人时,使用亲戚称呼比性别词语明显。 4、详细阐述了汉-哈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差异,重点描写了哈语性别语言中句式使用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男士用语句中表达情绪的话语,修辞疑问词都非常罕见。至于女士用语之中的修辞疑问句-由于疑问目的的不同它的种类特别多,交际之中修辞疑问句在女士用语运用比较广泛。而插入语是哈语性别语言的主要标记,“名词+шы,шi”来构成、шышi结尾词和动词而构成的“得了吧!,算了吧!(койшы)”、“什么(немене)”等插入语多用于女性。其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第一:表示别人的注意,第二:表示当时的心情,第三:可以给予评价的特征。而男性言语中的按照语调运用不同的目的,假如命令言语严肃的要求为目的的会用强加的语调,如果商量,恳求,愿望等目的的话用比较低调的语调说出。 5、有关话题的选择,话语风格,话语量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男性和女性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家庭成为女性最为熟悉,谈论最多的话题。男子则好用政治、科技术语,这与女性话题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和对比了汉-哈两证语言的标示性别的文字。在词汇中,哈语来源于“男人/男”的同义词和词组很广泛,而在民俗风俗中形容家庭的名誉,团结和谐的词句都跟女人有关,把女人在家庭的地位和作用都看着非常关键和重视,如:忠诚、谦虚、伟大等。 7、研究哈汉人名性别差异与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男女男女人名传统风俗方面的异同之处,对于增进汉哈两民族的相互了解,加深东西方各民族的融合及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具有积极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对性别语言中的民族习俗教育研究尚未涉及,对性别语言的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分析主观性较强。 2、哈萨克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用词特点从古到今的一些禁忌和习俗特点分析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