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酒精性肝损伤与小肠通透性改变、内毒素渗漏的病理联系,探讨了健脾理气活血中药复方抗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和机理,提出和论证了酒精性肝病“从脾论治”的假说。
方法:分2批实验进行。实验一:按Lieber-Decarli配方配制含酒精(酒精占饲料总热卡的36%)和无酒精的液体饲料(酒精热卡由碳水化合物替代)并定量喂饲大鼠(保持能量摄入一致)的方法,复制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分设正常组、无酒精液体饲料组、酒精液体饲料组及酒精液体饲料+中药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灌胃给药或蒸馏水。8周末取材观察:①小肠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电镜观察);②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0染色);③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④肝损伤指标(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γ-GT活性);⑤血浆内毒素含量;⑥肝组织P-IκB、TNF-α的蛋白表达(Westernblot法)的变化。实验二:在实验一的模型复制、分组用药的方法学基础上,在造模、给药周期结束并禁食5h后,各组复以10mg/kg剂量的内毒素(脂多糖)灌胃,并在脂多糖灌胃3.5h后取其门静脉血和下腔静脉血及肝组织,在实验一观察项目的基础上,着重观察门静脉血的血浆内毒素含量变化,以分析肠通透性和小肠内毒素渗漏水平及其内毒素攻击后的相应病理变化。
结果:实验一:①口服酒精液体饲料8周后,模型大鼠肝组织1/3以上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其分布以肝腺泡3带为中心,肝脏TG含量达正常组均数的7.6倍和无酒精液体饲料组的2.5倍,血浆内毒素含量虽绝对值处于较低水平,但显著高于正常组。此外,肝组织P-IκB、TNF-α蛋白表达和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组织γ-GT活性均较正常组和无酒精液体饲料组显著升高。同时,在小肠超微结构水平上,可见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发生肿胀变性,微绒毛稀疏,减少、变短、排列不规则等损伤表现。②健脾理气活血方组较之模型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程度显著减轻,其肝组织TG含量约为酒精液体饲料组70%,ALT活性和血浆内毒素含量接近正常水平;此外,、肝组织P-IκB、TNF-α蛋白表达也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同时,小肠超微结构也有显著改善。③无酒精液体饲料组1/3大鼠肝组织中也出现极少量的散在的脂肪沉积,其组织TG含量为正常组的3倍,但无肝脏炎症和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组织γ-GT活性的异常。实验二:①酒精性肝、肠损伤大鼠复经外源性LPS灌胃3.5h后,其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达3.928±0.32EU/ml,分别是正常组的2.1倍、无酒精液体饲料组的1.6倍,提示其肠通透性的显著增加,而健脾理气活血方组内毒素含量较之显著降低(为酒精液体饲料组85%,P<0.05,),表明该方可保护小肠减轻内毒素渗漏。②LPS刺激后,酒精大鼠肝组织P-IκB、TNF-α蛋白表达及血浆TNF-α含量较正常组及无酒精组有大幅度提高,而健脾理气活血方组的上述指标变化显著轻于模型组;相关分析表明TNF-α含量变化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01);ALT活性和TNF-α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01)。③酒精液体饲料组的肝组织病理变化类似实验一,肝组织TG含量分别是正常组7.3倍、无酒精液体饲料组4.9倍,血清ALT活性、较正常组和无酒精液体饲料组显著升高(P<0.01);健脾理气活血方组的上述变化显著减轻,其中肝组织TG含量为酒精液体饲料组的67%。这些变化也表明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结论:①成功复制出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模型;②一次性内毒素(LPS)灌胃不仅是制作一种损伤模型方法,而且是肠通透性检测的一种理想方法;③酒精可致大鼠小肠通透性增高,肠源性内毒素的肠渗漏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④健脾理气活血方具有抗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和肠道损伤的作用;⑤拮抗酒精所致的小肠通透性增高,减少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从而抑制了NF-κB的活化和主要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生成,是健脾理气活血方抗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机理之一;⑥从“从脾论治”酒精性肝病值得深入研究,从改善小肠功能入手,有可能成为酒精性肝病防治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