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临床病理学研究【目的】探讨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①收集本院病理科存档的伴淋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8例(淋巴瘤组)、淋巴结异型增生5例(中间组)及反应性淋巴结增生8例(对照组)的淋巴结活检石蜡包埋切片和临床资料;②回顾性分析三组病例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网型测微尺半定量法观测);③对三组病例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免疫表型;④18例进行石蜡切片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TCRγ和/或TCRβ及IgH基因重排;⑤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①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中位年龄53岁(4~73岁),男:女=1.57:1。就诊时均以浅表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肿大淋巴结个数超过3个者占83.3%(15/18),偶见单个11.1%(2/18)或双个5.6%(1/18),伴有B症状者占44.4%(8/18);②伴有数量及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淋巴滤泡增生为特征性组织形态学改变,平均每低倍视野下(3.17±2.28)个淋巴滤泡,低于对照组(5.25±1.04)个,高于中间组(2.60±0.89)个;③滤泡间区或副皮质区扩大,有数量不等中等大小、胞浆透亮的瘤细胞浸润,易见核分裂象(包括异常核分裂)。核分裂象平均(59.83±14.39)个/mm~2,显著高于中间组(28.40±12.66)个/mm~2与对照组(15.50±12.32)个/mm~2:④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不同程度增生,平均(3.44±1.15)条/HPF,与中间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免疫组化显示滤泡间区或副皮质区主要为弥漫性较单一的T细胞标记细胞增生(包括核分裂象阳性),CD10阴性(仅1例阳性)、CD30及B标记阴性:⑥生发中心CD21/CD23染色显示滤泡呈圆形或不规则网状结构,位于残留滤泡内。⑦CD68阳性组织细胞多少不等,散在分布;⑧滤泡间区或副皮质区Ki-67阳性率约为(38.24±13.42)%/mm~2,范围(24.2~63)%/mm~2,显著高于中间组(18.28±11.43)%/mm~2和对照组(17.67±8.84)%/mm~2。⑨TCRγ和/或TCRβ基因重排检出率72.2%。【结论】伴有淋巴滤泡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具有相对的特征性,尽管容易与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混淆,但是结合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表现,绝大部分病例是可以诊断的,小部分不典型病例采用PCR检测基因重排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仍无法确诊的病例需要长期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第二部分骨髓活检在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在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EL患者的临床特点,对其骨髓活检标本进行常规塑料包埋,通过H-G-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甲苯胺兰染色观察并分析CEL骨髓活检病理学特点。有4例患者随访资料。【结果】(1)13例CEL患者男:女为12:1。中位年龄40岁(23~67岁)。具有CEL的各种相关表现如贫血、出血、发热等,并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组织。(2)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达(18.1±16.2)×10~9/L;(3)骨髓活检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占绝对优势,其他各系如中性粒细胞、红系及巨核细胞相对减少。网状纤维染色(+)6例,(2+)4例,(3+)3例。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少数肥大细胞散在分布。(4)随访4例患者目前病情平稳。【结论】结合CEL患者临床表现,骨髓活检在CE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