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和国内需求持续低迷的形势变化,我国政府于1998年决定采用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国债发行力度,增加国债支出,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至2007年,我国政府不仅共发行建设国债73930亿元,而且发行国债的目的也从单纯满足财政赤字需要向调控经济转变,国债政策已经成为我国调控经济增长与稳定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的重要工具。国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如何看待国债的挤出效应,如何调整国债政策取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认真分析国债融资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以及该挤出效应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利于区分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各自的有效活动范围,从而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从科学制定国债发行和投资政策等方面来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全文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然后进行理论综述,即在介绍西方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国债挤出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评价。本文的重点内容是:一方面,在介绍国债挤出效应相关概念和工具的同时,对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从制度性挤出效应和经济性挤出效应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在借鉴和改进前人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对我国国债的经济性和制度性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目前只存在两种制度性挤出效应:其一,由于政府投资领域超出了公益性投资和政府应该投资的基础设施领域的范围,甚全把投资范围扩展到了竞争性领域,从而压缩了私人投资空间,挤出了私人投资,产生了国债的制度性挤出效应。其二,由于国有企业所在行业比例过宽,总量过大,且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甚至亏损,国债对这部分国有企业的支持在浪费公共资源的同时,也压缩了私人投资的空间,挤出了私人投资,这是国债制度性挤出效应产生的另一种表现。但是,随着我国就业状况的改善;居民储蓄倾向的增强,国债和企业争夺资金来源的制度性挤出效应和经济性挤出效应也会出现。最后,本文对我国国债发行以及政策的制定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与建议。从长远看,我国应该调整国债的投资领域,从竞争性领域撤离,集中向社会公益领域投资;调整国债规模;改善国债管理;强化国债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减弱国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