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注释《论语》之考察——以《论语集注》的形成为中心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n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和言行的载体,《论语》自成书起便受到历朝历代学者的关注和推崇,成为学者进行名物训诂、义理阐发的重要文本。两宋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理学家们热衷于通过注释《论语》发挥其中的义理内涵,出现了许多诠释《论语》的作品。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在吸收历代《论语》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论语》展开了全面的注解、训释和义理阐发。朱熹穷尽毕生精力,先后完成了六部关于《论语》的作品。以《论语精义》、《论语或问》对《论语集注》的影响最为深远。《论语精义》主要攫取二程等十一位理学家注释《论语》的内容,朱熹自己不先立论,《论语集注》则是在征引各家注释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观点。《论语或问》对《论语集注》的补充说明主要体现在文字训诂的把握和文本义理的阐释两个方面。《论语集注》既不废汉唐以来注重章句训诂的工夫,又继承了北宋理学家重视发挥义理的传统,体现了融通汉宋的诠释特点。  朱熹对《论语》的训释、阐发与他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密不可分。一方面,《论语集注》征引并发扬《论语精义》中各家对“天”、“性”、“仁”、“礼”范畴的注释;另一方面,朱熹通过《论语或问》辨析、吸收、阐扬《论语精义》中各家的注释,力图纠正宋代儒者注释《论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朱熹的《论语集注》中“理无处不在”,他将理学思想渗入“天”、“性”、“仁”、“礼”等范畴的训释,最终总结概括出“天,即理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仁者,爱之理,心之德”、“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等既充满着浓郁理学特色、又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诠释。  总而言之,朱熹注释《论语》的著作在整个《论语》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最后完成的《论语集注》,训诂精确,义理精深,成为《论语》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对今人研究《论语》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非常迅速,成绩也颇为喜人。纪录片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重要的成绩就是宏篇巨作不断涌现,出现了大批题材重大、主题厚重、制
本文主要论述了海德格尔后期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分析了海德格尔将“座架”作为现时代的技术的本质,将促逼、强求作为新时代技术的展现方式,以及在技术化中事物和人的异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