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青少年自杀行为与心身障碍、家庭特征和社会支持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自杀未遂组70例、对照组70例,年龄11-18岁。被试者完成一般情况及病史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冲动性行为量表(IB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采用t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应用SPSS14.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结果:(1)自杀未遂者的临床特征:62.9%采用服毒的方式,35.7%曾把自杀想法告知他人,24.3%制定过周密的计划。(2)32.8%自杀未遂者存在精神病史,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自杀未遂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自杀未遂组的HAMD总分(31.99±6.13)明显高于对照组(2.60±0.86),其HAMD的各项因子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自杀未遂组的HAMA总分(19.15±5.91)明显高于对照组(5.28±1.22),其HAMA的两项因子——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得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自杀未遂组的IBS总分(100.48±6.45)明显高于对照组(72.04±3.90),其各项IBS因子得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自杀未遂组的父母婚姻不稳定(离异或分居)的比例(14.3%,1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29%,3例),差异显著(P<0.05)。自杀未遂组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和偏爱被试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1),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4)10%的自杀未遂者周围人曾经有过自杀行为,对照组中仅有1.43%(1例),差异显著(P<0.05)。自杀未遂组的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包括恋爱受挫等)因子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自杀未遂组的社会支持总分(28.50±1.27)低于对照组(34.56±3.73)。其中,主观支持分和客观支持分差异显著(P<0.01)。(5)10%的自杀未遂者存在家族精神病史,与对照组(1.43%)差异显著。14.3%的自杀未遂者存在家族自杀史,明显高于对照组(0%),差异显著(P<0.05)。结论:(1)低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杀密切相关。抑郁、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心理问题是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2)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婚姻不稳定、父亲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母亲过干涉过保护和偏爱,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差是青少年的自杀的危险因素。(3)人际关系状况差、高学习应激压力、社会支持度低、周围人的自杀状况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相关。(4)自杀家族史、精神病家族史是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