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2/GDP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货币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08年的1.58,该比值不仅大于发达国家,也远远高于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理论界与决策部门对M2/GDP数值变化的态度,已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对快速市场化与货币化表现的肯定,转变为当前对这一指标过高所隐含的体制问题与金融风险的高度关注。从货币经济学角度看,M2/GDP蕴涵了货币供需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即:M2/GDP的水平及变动由货币需求决定,其值上升反映出同期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
本文在通过对以往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M2/GDP的走势及其波动趋势,得出了中国的M2/GDP除了快速上升的长期走势之外还呈逆周期变动趋势。接着论文从理论角度全面分析了导致我国M2/GDP偏高的原因。
从货币层面来看,其原因是准货币/GDP和基础货币/GDP快速上升;从经济层面来看,经济货币化进程、不良资产的存在、外汇占款的增加和持续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导致我国M2/GDP偏高的原因,同时将这几方面因素与我国M2/GDP持续增长却保持较低通货膨胀的现象联系起来,得出中国M2/GDP高比率恰反映了我国金融风险和金融体制之间的密切联系。
再次,本文利用相关数据资料,选用几个可以量化的指标变量,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M2/GDP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从长期看,货币供应增量对M2/GDP的影响不显著;通胀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对M2/GDP的影响是负向变动,但二者影响程度却各不相同。通货膨胀率在长期和短期内对M2/GDP的影响都很小,表明我国持续增长的M2/GDP并未形成高通胀压力,这与我国现实相符;边际消费倾向对M2/GDP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不良资产和外汇占款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内来看均对呈现显著正向影响。最后,本文根据分析的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