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造物是将美学和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审美思想,又体现了社会的环境氛围。紫砂壶作为造物史中的一部分,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紫砂壶审美层上的客观表现,既是研究各代紫砂壶发展演变的重要基础,也为研究该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生产发展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物质证明。曼生壶作为“文人壶”这一紫砂艺术流派的开山之祖,在紫砂壶发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仅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要功能的紫砂壶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造物是将美学和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的审美思想,又体现了社会的环境氛围。紫砂壶作为造物史中的一部分,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紫砂壶审美层上的客观表现,既是研究各代紫砂壶发展演变的重要基础,也为研究该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生产发展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物质证明。曼生壶作为“文人壶”这一紫砂艺术流派的开山之祖,在紫砂壶发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仅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要功能的紫砂壶被赋予了文人思想意蕴,将紫砂壶从单纯的工艺制品提升至艺术品领域,具有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又深具艺术价值。在文人设计思想的引导下,曼生壶作为设计风尚标引领着紫砂壶的后续发展。曼生壶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幻,其反映出的美学思想仍在现代社会中对紫砂壶的创作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也对现代设计的其他领域有着借鉴意义。本文从曼生壶的产生发展背景开始进行梳理,通过已知的文字材料、图像信息以及传世壶器对其形制、装饰等造物美学层次的表现做归纳总结。将曼生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对其所蕴含的文人设计思想进行深入探析,以求为现代设计挖掘出具有启示意义的设计方法或设计理念。文章共分成六大章节对曼生壶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促使笔者选择研究曼生壶的社会大背景因素及想要达到的研究目的,并对现有的各种与曼生壶相关的研究资料、或古今外书籍、或研讨会等活动进行综述整理;第二章主要是对曼生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探究促使其发展的社会成因及人文成因;第三章主要是对曼生壶汲古开新的造型设计方法做分析,对壶型样式进行分类,集合形制、装饰及工艺材料等方面对曼生壶做审美层的研究;第四章是探析曼生壶文人设计思想的形成及其思想在茗壶上的具体体现,并对匠心制壶和文心设计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浅析;第五章是通过对曼生壶的现代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借助曼生壶的造物美学思想或表现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起到启示作用;第六章是在根据上述的研究内容的出的结论和方法,以“壶说”这一紫砂设计品牌展开设计实践。
其他文献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之中,商业题材小说往往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极速发展,商业题材类的文学作品逐步进入到大众视野,日渐受到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促使社会迅速转型,商贾小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晋商题材历史小说创作也迎来了一股热潮。当代晋商题材历史小说以传统晋商文化为根基血脉,敏于时代逻辑之变,感召于市场经济变革之遽,以现代性视角重审传统晋商文化内蕴,塑造鲜活生
明末清初,一股“西风东渐”的文化艺术潮流向清代宫廷席卷而来。清朝初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创造出一种以西法为主,参酌中法的综合的绘画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西方艺术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反映了清代宫廷的审美趣味以及中西方艺术交流的状况,并对后世的如中国油画、彩瓷画、铜版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清代宫廷新体画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新体画代表画家的生平及其艺术交流的过程,分析
红色主题山水画是指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这一时期,为响应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号召,画家围绕革命纪念地、新中国建设、毛泽东诗意三大主题进行创作的山水画。红色主题山水画以图证史、以艺咏史,反映了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发展,红色主题山水画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的优长,在色彩、光影、构图、美学思想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大成就。鲜明的历史性与独特的美学价值是红色主题山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知识的合作与共享,需要通过推进世界国际教育的不断交流与融合。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学生全球范围的流动日益频繁。其中,语言能力,不仅是高校国际教育交流与交换学生实现跨文化体验与学习的重要沟通媒介和手段,更是一项重要的隐性文化资本。本研究以高校本科国际交换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跨文化学习实践中英语语言能力变化的表现特征,并
三十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致力于寻找能够为组织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最佳管理实践”,从而促进了高绩效工作系统相关实证研究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行为理论等视角解释了其在提升绩效、激发员工积极工作行为和态度方面的有效性。尽管如此,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绩效的作用“黑箱”始终未被完全揭示。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部分学者对高绩效工作系统究竟能否实现组织与员工利益的共赢产生了质疑,并发出了
在中国科技翻译史上,晚晴至民国(1840~1949)是一段十分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西方科学技术大量引入中国,一些相关术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锡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孕育了大批科技翻译家,形成了自己的科技翻译风格。研究这批科技译者的翻译,不仅是地方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就将在中西科技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探究以下问题:1)无锡科技翻译的特点是什么?2)清末民初
新世纪以来,面对村庄日益衰败的景象,国家如何将村庄重新组织起来成为农村基层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和实践难题。本文以岩村新世纪以来二十年的村社集体再造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国家、市场和村庄的互动关系中呈现村庄再组织的实践逻辑和发展样态。在此基础上,回应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政权建设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践”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有三个区别于前一时代的巨大变化值得注意:第一,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劳动力竞争态势的加剧使得资质过剩感在我国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然而,目前多数研究将工作内容视为不可改变的,关注的是资质过剩感员工消极被动的情感与行为反应,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们的潜在价值与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对于组织管理实践方面的建议,这些消极结果仅仅是在表明组织不应该雇佣拥有较高资质的员工。然而这种结论还为时过早,资质过剩感也会促使员工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来精心设计自己的任务,
京杭大运河作为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运河两岸遗留了丰富的建筑遗产,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但因以往对于大运河的保护意识还不够深刻,大运河沿线的建筑遗产及周边环境破坏相对严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被拆毁,地域特色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同质化建设。随着2014年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国家及学术界对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相关保护工作也在紧密开展,但保护工作始终聚焦在建筑遗产本体上
《芥子园画传》的传播与接受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明末清初时,文人画占据了中国画坛的主导地位,使得《芥子园画传》在内容编撰和画面风貌上以文人画的审美趣味为主要导向。繁荣的商品经济使艺术市场更加兴盛,市民阶级对文化作品的需求激增,出版印刷业蓬勃发展,雕版印刷技术的提升使得版画作品的质量更加优秀。《芥子园画传》的版本众多,又有众多翻刻、续作版本,流传十分广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人出版家参与文化事业、传统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