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堂集》是研究晚唐五代口语的重要资料。本文以《祖堂集》的介词为研究对象,同时参考唐宋其它禅宗文献,来探讨近代汉语介词及介词系统的历史演变以及跟介词相关的句法问题。文章共分为九个部分。引言,先简介《祖堂集》及唐宋时期有代表性的禅宗文献,然后简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以及方法。第一章,介绍判定介词的标准、介词的功能类别以及《祖堂集》介词的特点。认为:(一)《祖堂集》的介词相对于前代来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和更新;(二)《祖堂集》的介词具有不同的时间层次,功能复杂,但尚无明显的证据表明某些介词具有方言性。第二章,讨论一些表时间或空间的介词。认为:(一)《祖堂集》的时空介词数量远比现代汉语多,一方面是由同义的动词同步虚化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已有的介词产生新的功能造成的;(二)一部分双音介词的存在反映了汉语双音化趋势对介词的影响;(三)动词向介词虚化除了合适的句法环境之外,整个语法系统的演变及句子成分语义类别的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四)一些介词的空间功能出现在时间功能之前体现了空间概念易于向时间概念转化的规律。第三章,讨论"被、与、著、蒙、得、遭、受"等几个被动介词。认为:(一)《祖堂集》中"被"字句和"蒙"字句处于成熟时期的早期阶段,"为"字句为沿用,"得"字句、"著"字句尚不成熟;(二)很多"被S_施VO_受"式被字句在上下文中可以找到叙述主体或主语;(三)"著"表被动起源于魏晋,延续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大多出现在以北方话为主的文献中。"著"字表被动源于"遭受"义,后期也可能受到了"著"字使役句的影响:(四)"蒙"字被动式主要表达积极意义,在后世多用于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语境之中,被动意义变弱。"得"字句在《祖堂集》中的顺意倾向尚不明显;(五)表被动的"遭"也曾一度发展出较明显的介词性质,但由于自身语义积淀度高以及"被"字的强势影响,最终没有虚化为彻底的被动标记。"遭"后来兼并了"被"的动词用法,与介词"被"形成了分工与互补;(六)汉语受事主语句孕育了被动标记的产生,并对被动句总体表达消极意义具有强制性影响。第四章,讨论"把、将、持、取、捉、拿、与、著、用"等几个处置和工具介词。认为:(一)处置介词"把"、"将"在《祖堂集》中处于发展期,"持"、"取"在《祖堂集》中处于衰落期。(二)在《祖堂集》中"把"、"将"的工具用法多于处置用法,唐代以后,两词的处置用法逐渐占上风。大概在宋末元初,"把"的处置用法逐渐超过"将";(三)表"持拿、执持"义的动词相继虚化为处置介词,是汉语典型的同步虚化现象;(四)处置式的核心语法意义是表致使,处置式可以分为积极致使和消极致使两大类。第五章,讨论表受益、比较、伴随、涉及、包括、排除等对象介词。认为:(一)表"给与"义的动词容易虚化为对象介词,"与、似、给"在近代汉语文献里都能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二)"似"是近代汉语带有标志性的对象介词,句法位置很灵活,可以不带宾语,其表涉及来自于其表交与的用法;(三)表交与的"共、同、随"在《祖堂集》中使用还比较少,"与"出现最多;(四)"并"和"通"在《祖堂集》中主要引进动作的连带对象,"通"在唐宋时代大量出现,宋代以后被"连"取代。第六章,讨论"只如"、"且如"、"至如"、"至于"等几个引进话题的介词。认为:(一)"只如"的作用是引进一个谈话的起点,表示提取或承接,在唐宋禅宗文献中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其它文献中则多出现在肯定句中;(二)汉语的话题标记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至"系介词,包括"至"、"至于"、"至如"、"至乎"、"至若"等,另一组是"如"系介词,包括."如"、"只如"、"且如"等。"至"系标记所在的话题段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它前面必须还有一个话题段,"如"系介词前面可以出现另一个话题段,也可以不出现另一个话题段。第七章,讨论依凭介词和原因介词。认为:(一)依凭介词"约"带有一定的文献特色,来源于"约束"义。文献中"约NV"中的V常省略,"准"偶尔也省略谓语;(二)"据(如)某甲所见"格式在《祖堂集》中首次出现,是近代汉语后期文献里常用的阐述自己论断的表达方式;(三)《祖堂集》的原因介词都是前代的沿用,在用法上没有创新。(四)"因(为)什么"最早出现在唐代的禅宗语录中,具有很强的口语性。到《红楼梦》中,现代汉语常用的疑问代词"为什么"战胜"因什么"、"因甚"、"为甚"而取得统治地位。结语,回顾各章主要内容,总结介词在系统演变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总体上看,《祖堂集》的介词上承周秦汉魏,下启宋元明清,体现了与汉语历史演变相顺应的特点。但无论是介词的数量还是介词的功能,《祖堂集》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其前后时代相比,《祖堂集》不仅在介词数量上有所增减,而且同一介词的功能也有伸缩。一些现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或功能在此中还不见使用,从这一点看,《祖堂集》尚处在近代汉语的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