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精神培育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ularmp3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精神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践行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凝练。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源。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设范围广且程度深,贯穿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新途径。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培育中国精神,就是将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这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现实命题。
  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管理学、民俗学、教育学与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论述,对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其中国精神培育路径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中国精神培育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路径。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
  首先,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是从理论层面探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具体内容包括:绪论部分阐释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路线,并提出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中国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与基本原则,论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以及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并阐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辩证统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创新精神、坚持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及坚持传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六项基本原则。第三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基础,阐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历史条件,并从文化传授、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与文化娱乐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是从实践层面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路径与具体实践。具体内容包括:第四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推进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分别从资源活化、方法创新与制度完善三个方面阐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推进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从教育事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文化志愿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推进地方特色文化的工程建设以及鼓励基层群众积极自办文化等来拓宽公共文化的传播渠道;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监督职能、推进公共文化事业的体制改革以及加强专业化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等手段加快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第五部分是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成效,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工程推进与文化资源整合四个方面概述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从公共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双百工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方面阐述云南省将中国精神培育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的实践情况;从文化传授、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与文化娱乐四个维度分析云南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具体成效。
  最后,研究结论部分是对本文基本研究结论的归纳总结和展望。具体而言,阐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即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对中国精神的培育,是新时代下中国精神培育的实然形态与应然归途。同时,通过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云南省实践成效,在厘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及其培育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论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以期为实现中国精神培育路径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县级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第一线”主体,由于其普遍存在的财政困难,财政转移支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通过探究转移支付资金的最终落脚点,考察财政转移支付对县级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县级基本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多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转移支付及财政分权对公共产品均等化或者转移支付对财力均等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进入现代化经济建设轨道,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2010年正式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的滑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对于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  近年来,中产阶级的崛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中产阶级能助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吗?本文旨在研究中产阶级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探索中产阶级对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
学位
合法性不是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而是其成立后能否生效的要件。法律行为有效是生效的前提,只有生效才能产生强制执行力。如果替代行为仅满足有效要件,最后却不能生效,则全无适用转换制度之必要。所以应当要求替代行为符合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进而,将无效法律行为转换制度定义为:无效法律行为具备另一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且可以推定当事人知道原法律行为不能达成法律效果后,欲为另一法律行为时,则另一法律行为生效。无效法律
法律素养是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成果的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人们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自媒体的存在。自媒体具有操作简便、传播速度快、个性化、平民化等特点,但同时也使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面临着新的挑战。正确分析这些新问题,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
学位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体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择业观是关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要素,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对于促进就业、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特质因素理论、职业动机理论、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对塔里木大学582名本科生开展实证调
学位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是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大学生志愿者逐步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为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在接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同时,应当给予其基本的权益保障,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权益成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稳健发展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协同理论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资料整理、个别访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贯穿于国家各项制度设计;同时也作为价值观念,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为价值目标,着眼于个人与集体的协调发展。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多次提出集体主义价值倡导,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新时代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培育是实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必然选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能够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将推动社会治理模式进步,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公德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各种手段,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
2020年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实现精准扶贫战略的收官之年。2020年党中央1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战。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向前推进,带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已经成为各个基层政府必须要攻克的最后堡垒。随着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对贫困户的思想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思想扶贫必然要成为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也必须看
学位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双重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贯彻党的新时代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