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The Gadfly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作品,生动地讲述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可是,The Gadfly于1897年在英国出版之后,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然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幅员辽阔的前苏联,这部小说的译本却拥有一代代忠实的读者。在众多的汉译本中,李俍民1953年的译本和庆学先1999年的译本最受读者关注。不过,出自庆先生译笔的《牛虻》所展示的,主要是主人公牛虻和蒙泰尼里、琼码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迥然不同于李俍民译笔之下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为什么同一原著由不同时代的两位译者先后翻译而成的两个译本存在如此大的区别?两个译本的差异究竟体现在何处?这些差异又说明了什么问题?本文拟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理论视角,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下出版的The Gadfly的两个不同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来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图里认为,翻译是受制于特定社会、文化之规范的一项活动,不同社会文化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翻译行为。因此,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译者通常会遵循不同的翻译规范,从而得出不同的译作。本研究拟采用图里提出的翻译规范理论,分别从译者对源文本的选择、译者所处的时代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择的翻译技巧等方面对The Gadfly和它的两个汉译本(李俍民1953年的译本和庆学先1999年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验证这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了哪些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要素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恪守、遵循哪些不同的规范,而各种不同规范在翻译的不同阶段又对译者起着怎样不同的制约作用。本论文最终得出结论,在翻译的过程中,两位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译者因为遵守了不同的翻译规范,所以产生了明显不同的翻译作品。由此可见,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更系统、全面地了解译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事翻译活动的特点,为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译者、译本,乃至译本读者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