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触液核在恶唑酮引起的慢性瘙痒中的作用。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60±20g,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n=14):对照组(C组)、致痒溶媒组(A组)、恶唑酮致痒组(O组),分别涂抹15μl生理盐水、丙酮和恶唑酮(0.5%,溶于丙酮)进行首刺激,首刺激一周后时间重新记为0天,每组取8只动物观察激发前、第0、2、4、7、9、11、14、16天(记作T0~8)激发后30min内动物搔抓次数。每组另取6只,各组小鼠处死前48h,侧脑室注射触液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CB-HRP以标记大鼠CSF-CN;在T8激发后2h取材触液核所在段脑组织,行CB-HRP/c-Fos受体免疫荧光反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CB-HRP单标,c-Fos单标和CB-HRP/c-Fos双标等三种阳性神经元,用Image-Pro Plus图像计数软件比较三种阳性神经元细胞数目的变化。并进一步统计分析大鼠触液核5-HT2A受体量变与瘙痒行为相关性。 为研究远位触液核毁损对大鼠瘙痒行为的影响,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慢性瘙痒组(CI组)、慢性瘙痒+毁损组(CI+KA组):对照组不予处理,慢性瘙痒组处理同上,慢性瘙痒+毁损组在T7激发后6h实施化学毁损,在T8激发后观察观察各组动物30min内搔抓次数。 结果: 1.恶唑酮致痒组(O组)在T2~8激发后30min内搔抓次数行为多于C组和A组(P<0.01); 2.恶唑酮致痒组(O组)T8时间点远位触液核c-Fos表达为165.53±34.29,较为致痒溶媒组(A组)74.83±17.43和对照组(C组)35.70±9.28明显增加(P<0.05); 3.与慢性瘙痒组(CI组)T8时间点大鼠搔抓次数156.63±9.45比较,慢性瘙痒+毁损组(CI+KA组)大鼠搔抓次数65.13±12.29明显减少(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C组)大鼠搔抓次数0.38±0.08(P<0.05)。 结论:随着慢性瘙痒大鼠行为学表现搔抓次数的增加,触液核中c-Fos的表达随之增加;在毁损触液核后,动物的瘙痒行为学评分可以明显减少;由此推断,触液核部分介导了大鼠慢性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