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膜瘤(Meningioma)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15%-19%,绝大部分源于蛛网膜颗粒细胞。大部分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但小部分仍可发生恶性变。尽管临床上对脑膜瘤实施全切除或大部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但仍有一部分肿瘤术后复发,所以在探讨脑膜瘤的治疗时,不仅要评价肿瘤的切除程度和恶性度,而且要评价肿瘤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缺氧诱导因子(HIF-1 α)是介导细胞对缺氧微环境进行适应性反应的关键性转录调控因子,其表达及活性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多抗染色显示肿瘤微血管,用微血管密度(MVD)作为血管生成指标测定肿瘤血管生成。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 α)在人脑膜瘤中的表达与脑膜瘤血管生成及病理级别之间的关系,探讨HIF-1 α在脑膜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脑膜瘤进一步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0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脑膜瘤标本4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0例;年龄15-76岁,平均45.3±13.5岁。另收集正常脑组织标本10例(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急症行内减压术)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手术且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及免疫治疗。每例标本均行HE染色,按照2000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新分类标准,由病理科专家阅片明确病理诊断。其中WHOⅠ级25例,WHOⅡ级12例,WHOⅢ级8例。所选45例标本不包括脑膜瘤的少见病理类型。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两步法,检测HIF-1 α在脑膜瘤标本和正常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以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多抗染色显示肿瘤微血管,用微血管密度(MVD)作为血管生成指标测定肿瘤血管生成。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数据用均数士标准差(-χ±s)表示。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结果:本试验通过对45例脑膜瘤标本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的HIF-1α、FⅧ-RAg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方法的检测,其结果如下:
1HIF-1α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脑膜瘤组织中存在HIF-1α的高表达。阴性对照无棕染。HIF-1α阳性表现为瘤细胞的胞浆出现黄色或棕黄着色,呈颗粒样和灶状分布。正常脑组织中未见HIF-1α表达。45例脑膜瘤组织切片中有23例HIF-1α.染色阳性,阳性率为51.1%,25例WHO Ⅰ级脑膜瘤组织切片中有8例检测到HIF-1α的表达,阳性率为47.06%,Ⅱ级和Ⅲ级组脑膜瘤组织切片中均有表达。表达的强度不一,HIF-1α表达强度随着脑膜瘤级别的升高而增加。WHO Ⅰ级组与其它各组比较,Ⅱ级脑膜瘤组和Ⅰ级脑膜瘤组、正常脑组织组比较,Ⅲ级脑膜瘤组和正常脑组织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q检验,P<0.05).Ⅱ级脑膜瘤组和Ⅲ级脑膜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 FⅧ-RAg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FⅧ-RAg表达阳性的微血管的内皮细胞被染成棕黄色,微血管在同一肿瘤不同部位密度分布不均匀,在某些区域微血管相对密集。FⅧ-RAg在所选标本中均有表达,正常脑组织组、WHOⅠ、Ⅱ和Ⅲ级脑膜瘤组中的MVD值分别为8.27±2.93,16.06±2.79,18.40±4.10和28.81±4.62,MVD值随着脑膜瘤级别的升高逐渐增加。其中WHO Ⅲ级组与其它各组比较,WHOⅡ级、Ⅰ级组和正常脑组织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q检验,P<0.05)。但WHO Ⅰ和Ⅱ级组的M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检验,P>0.05)。 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IF-1 α与MVD,两者呈正相关。
结论:HIF-1 α、MVD在脑膜瘤中存在高表达,随着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加,两者与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呈密切正相关。同时,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随着HIF-1 α表达的升高,MVD的表达也升高。HIF-1 α表达强度与脑膜瘤血管生成有关,具有刺激脑膜瘤血管生成作用,为临床上抗脑膜瘤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