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X形桩桩筏基础竖向承载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p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浇X形混凝土桩(X-sectional Cast-in-place Concrete pile,简称XCC桩或X形桩)是由刘汉龙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桩基技术,是一种环保、高效、经济的绿色桩基。其设计思想是采用等截面积异形周长扩大原理,改变圆弧拱方向,以取得有利于承载性能增强的力学效果。过去研究人员针对X形桩的承载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形桩单桩和单桩复合地基。为使该种桩基适应更多工程条件需要,本文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对X形桩桩筏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①通过回顾和分析桩筏基础和异形桩(特别是现浇X形桩)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指出了现存的问题,提出了X形桩筏基础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②为揭示X形桩桩筏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开展了等截面积圆形桩和X形桩单桩和群桩桩筏基础的模型试验,得到不同桩型的荷载-沉降曲线、桩-土荷载分担规律、侧阻端阻荷载分担规律、桩身轴力分布规律、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以及桩筏基础中X形桩凹弧段和凸弧段的应变分布规律,与等截面积圆形桩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X形桩单桩和桩筏基础的极限承载力都大于等截面积圆形桩;对于X形桩桩筏基础,桩体凹弧段在侧阻力发挥过程中,可起到调节储备作用,使之达到极限承载力后,还能提供一定的承载力增量;而对于圆形桩桩筏基础,达到极限承载力后,桩侧阻力不再增加,甚至有减小趋势;随荷载增加,桩体荷载分担比和侧阻荷载分担比逐渐减小,桩周土和端阻力荷载分担逐渐增加。X形桩桩筏基础中桩体和侧阻荷载分担比都大于等截面积圆形桩。  ③为进一步探究桩筏基础中X形桩侧阻和端阻分布的影响因素,基于模型试验,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桩筏基础模型试验的三维模型。得到了等面积筏板下,不同桩数和桩位的X形桩侧阻和端阻分布随荷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面积筏板下,X形桩桩筏基础轴力分布受桩位、桩数和所受荷载的影响。对于角桩和边桩,这种影响体现在轴力绝对值的大小、沿深度增量的大小和正负;对于芯桩,这种影响仅限于轴力绝对值的大小和沿深度增量的大小;相同面积筏板下,X形桩桩筏基础中桩数、桩位和荷载值对侧阻力分布和大小的影响都较大;随荷载增加,主要受力桩由角桩和边桩,逐渐变为芯桩。  ④为探究X形桩桩筏基础中桩-土-筏板相互作用对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基于桥北污水处理厂的现场数据,借助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进行了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桩筏基础的承载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得到了桩位、桩数、桩间距和土体模量对双桩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曲线和不同桩-筏相互作用、土-筏相互作用情形下的荷载-沉降曲线,以及桩数相同时,不同桩长、桩间距的荷载-沉降曲线。结果表明:群桩效应的强弱与桩型、桩位、桩间距、桩土模量比、桩数和荷载大小都有一定关系。桩数对群桩效应的影响较小;桩间距、桩土模量比对群桩效应的影响与荷载大小有关;桩位、桩型对群桩效应的影响较大;其他条件相同时,X形桩和等外包圆直径圆形桩的群桩效应大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强于等截面积圆形桩;桩-筏相互作用对桩筏竖向承载性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土-筏相互作用对提高桩筏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和减小其沉降更为有利,并增大了桩筏基础承载特性对桩间距变化的敏感性。桩长越长,桩筏基础承载性能越强。增加周围桩长度较之增加芯桩长度,对于增加竖向承载特性更为有利。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互联网与博物馆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极大方便了博物馆的展陈和藏品的展示,数字化展示成为博物馆宣传服
基坑围护设计中,常采用等长桩的设计方法解决基坑的稳定性问题,桩长基本以满足基坑的整体稳定性来控制。由于基坑底面以下的弯矩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按等长桩形式进行布桩
自从世界上第一例体细胞核移植动物“Dolly”绵羊出生后,核移植已经在多个物种取得成功,并且也得到了很多基因修饰的体细胞核移植动物。但不论那个物种,体细胞核移植的成功率都
  藏品三维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是为博物馆提供的一套解决方案。从藏品三维数据的采集,到加工、展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解决方案。随着数字博物馆的蓬勃发展,藏品数字化的发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载体。刻文,刻或铸于器物之上的文字,是早期文字的一种书写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
会议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思维也在数字化的浪潮中被一次次的淘洗,逐渐认识了数字化的真正意义。文物摄影也在这数字化的浪潮中洗心革面,由银盐时代跨越到了数字时代。本文将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基础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传统的混凝土损伤以构件整体为研究,而并非选择局部参量,这无疑在损伤检测中造成诸多问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损伤与阻尼均是有能量耗散的特征,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内在关联,探索与揭示损伤与阻尼的演化规律,对于材料性质的深入研究无疑是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本文通过引入混凝土局部损伤参量,以混凝土材料为对象,通过逐级动力加载试验,模拟实际结构
土水特征曲线作为非饱和土力学中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在岩土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有的土水特征曲线研究,多数都以减湿曲线为主,而绝大部分土体在自然条件下都是经历过多
  为迎接知识进入网络时代的历史新机遇,本文提议采用互联网+文化的新解决思路,即采用未来互联网的支柱技术"文联网"构造博物馆的数字孪生体.为说明其可行性,已开发出四个原型
一、博物馆展览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位  博物馆展览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位应基于展览本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例如北京文博交流馆坐落于智化寺古建,在布展时面临文物流失、古建知识专业性强、展示内容深奥等方面的困难。如果沿用博物馆“文物+说明牌”的传统展览手段显然是无法满足观众需求,为此,我馆在本年度改陈中充分考虑到这点,将科技融入博物馆文物展览展示中,从而使博物馆展览展示成为文物再现+立体+多方位的展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