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及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合化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模糊了产业之间原有的边界分割,推动产业体系走向融合型的发展轨迹,特别是由“北斗+新基建”组成的信息服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将会推动三次产业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深化融合,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极其紧密的关联性,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持,制造业的高层次需求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可靠载体。那么,如何乘着产业融合发展的东风,高效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纽带的效能,进而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本文重点研究且深入探讨的问题。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时期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指标,尝试遵循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步伐,量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两业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包括剖析其函数关系、作用机理、异质性效应等,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制造+服务”的组合优势,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在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中发现,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多集中在工业与信息产业之间、农村的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互联网+”式三个方面,关注其他产业之间融合的较少,专注“两业融合”的则更为罕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有利于跨行业汲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获得产品、业务、市场的重组和扩展,进而使得原本独立的行业兼具制造属性和服务属性。当制造业朝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展,使得服务要素在制造活动中的比重和地位愈发增强,那么这一路径可界定为制造业服务化;当生产性服务业朝着制造业领域延伸,使得制造要素在服务活动中的比重和地位愈发增强,那么这一路径可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制造化。“两业融合”需要将制造业服务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制造化统筹兼顾、有机结合,以深挖两条路径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两大产业的互促作用,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与产业融合相比,既有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则较为丰富,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如何科学度量全要素生产率。(2)如何评价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及作用路径是怎样的。而与第三个问题相关的文献中,较少有关注产业融合这一要素的,聚焦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领域的更是凤毛麟角。为了发展地区经济,“有为的政府”或将目光投向“两业融合”,而这一行为选择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效应、技术效率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综合作用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价值或利润为纲的企业,无论是出于战略需要主动选择的融合化转型,还是为应对市场融合环境转变被动采取的自适应性调整策略,均需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市场运营、技术研发等进行一系列整改,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通过对宏观地区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解读,从理论上较为全面地解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依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经济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两业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做法是:首先,采用基于非参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双向融合测算法,创造性地对“两业融合”的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其次,从省级层面出发,分析“两业融合”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关系、影响机理及存在的异质性效应;最后,从企业层面出发,分析“两业融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关系、中介传导机制及存在的异质性效应。主要的研究结论:第一,利用非参数随机前沿模型,以制造业发展指数为投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数为产出,测算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化融合系数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特征。对于这一结果,可能的解释是,在东中部特别是东部地区,虽然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但仍存在大量包括低技术加工、代工等在内的低端制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效果不强,而高端制造则较大程度依赖先进国家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内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效果同样有限,因而生产性服务业制造化的融合系数不高。在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数为投入、制造业发展指数为产出,测算出的制造业服务化融合系数中,同样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特征,可能的解释是,虽然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但与其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发展基础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数量存在较大不足,供给结构与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都使得其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强,制造业服务化融合系数不高。对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两条融合路径,制造业服务化的融合系数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化的融合系数,即“两业融合”主要依靠制造业服务化这一路径带动。为了能同时反映“融合深度”和“协调程度”,本文综合两条路径的融合系数,对谢康等(2012)的方法进行了创新,得到了2011—2017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两业融合”的双向融合系数。双向融合系数是由两条单向融合系数共同决定的,必然地,呈现出与单向融合系数相同的特征,即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第二,从“两业融合”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看,当两大产业的融合度较低时,融合发展不利于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但当融合度提升并高于一定水平后,融合发展会显著促进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即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正“U”型关系,但这层关系在不同的地理区位、不同的融合路径以及与不同类别子行业的融合中又表现出多重的异质性效应。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项的回归中发现,“两业融合”对规模效率、纯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可见“两业融合”主要通过规模经济与技术进步效应作用于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外部市场环境对二者的作用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市场化水平较高或市场规模较小的环境将放大“两业融合”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利影响,反之,则将缩小其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不利影响。第三,从“两业融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看,当两大产业的融合度较低时,其增长将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但当融合度增长并高于一定水平时,融合发展将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即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正“U”型关系,不过这一关系在诸多层面又表现出了复杂的异质性效应,包括企业的区位分布、所有权性质、行业要素密集特征以及“两业融合”的不同融合路径、不同子行业的融合这些层面。在对处于不同分位条件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发现,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制造企业更容易从“两业融合”的发展中获得红利。最后,对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发现,产业结构的中介作用使得“U”关系曲线变得平坦且向左偏移,这意味着融合度的拐点值降低,但越过拐点后的“两业融合”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强度被削弱。由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双重检验可知,“两业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的正“U”型影响,这一结论是可靠的。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就如何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以及如何更大程度地在宏观地区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释放全要素生产率效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问题上,多是从制造业服务化这一单向融合路径进行考察,研究两大产业之间互动融合的文献较少,而无论这两大产业之间是谁向谁伸出的橄榄枝,其结果均是“两业融合”,因此,本文创新性地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双向互动融合。第二,为了测算双向融合度,本文借鉴谢康等(2012)的方法,并在此方法上进行创新,使其既能反映“融合深度”又能反映“协调程度”。第三,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出发,研究“两业融合”对省际地区、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期望通过不同层面的双重考证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其他文献
我国技术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经济的高质量持续增长迫切需要建立自主创新科技体系。企业所得税优惠是一项重要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本文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核心,研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效果及其优化。论文从理论模型、企业所得税优惠实证分析、企业所得税优惠方式实证分析、国际比较四个角度对企业所得税优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效果进行研究。第2章对企业所得税优惠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在内生经
歌德曾言,一人若仅了解母语,则未必真正理解母语,部门法研究亦同此理。部门法并非与世隔绝的荒岛,而是与其他部门法一起构成了“日常共同生活中的期待结构的多样化交织式构造”。1法律的内部分化伴随着社会功能分化而发生,“行民交叉”问题是法律系统内部功能再分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换言之,“行民交叉”问题,是法律系统内部的行政法子系统与民法子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基于部门法的专业分化趋势,各个部门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A不B”三字格的言者主观性标记词为研究对象,运用互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化、言语行为等理论,在共时层面上,详尽地从句法、语义、语用功能等方面描写并分析了现代汉语中“A不B”三字格言者主观性标记词的话语特征、话语情境、话语模式、表达的情态及其行使的言语行为等;在历时层面上,通过对语料的梳理,对其形成动因和路径进行了探究。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理论支撑及语料的来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降低社保费率、减轻企业负担对改变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意义愈发显著。然而,社会保险给付压力和企业生存压力之间的矛盾,可能拖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系,找到“破局”之处,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保险缴费背后关于企业行为以及劳动市场的经济规律。为考察社保缴费负担在我国的劳动市场效应,本文研究沿着“地方征管压力—企业劳动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迅猛的发展。近十年来,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蓬勃发展,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代表。高铁的开通可以大幅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载成本,对产业的集聚和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愈加严峻,加之我国制造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发展现状,制造业及整个产业体系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
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CVC)是科技金融的重要投入之一,是联结产业资本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中介,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激励创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规则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在位企业把风险投资作为外部研发、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实现财务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CVC对于投融资双方都具有特定的优势。对在位企业而言,企业风险投资是进行组织间
随着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我国开启了“开前门”、“堵后门”、梳堵并举的地方政府融资行为整治工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成为地方政府唯一合法的举债融资方式。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对应项目有一定的收益来源,尤其是项目收益专项债券满足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原则,支持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在补短板、稳
研究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向医疗服务机构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其核心是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还包括医疗保险支付的监管措施等方面。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对医疗服务机构实施费用管理的重要措施,有助于规范其服务行为,确保医疗保险体系的有效运行。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一方面,加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让医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农村反贫困事业,如何做到脱贫不返贫至关重要。在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引导下,我国金融体系的确向农村扶贫事业投入了大量金融资源,但金融扶贫的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农村居民欠缺金融知识,不能有效地从事金融活动,其信用积累和长期利益趋向弱化,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尽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在增强,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更具多样性,以金融科技为载体的去人工化金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失能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失能老年人不仅面临身体衰老、生理机能下降和疾病困扰等生理健康问题,也面临社会角色转换、社会地位下降、社会参与减少等导致的孤独感、无用感、抑郁感等不良精神健康问题。为获得“天伦之乐”,大多数失能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但是家庭结构变化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家庭精神慰藉和社区邻里情感互助的非正式社会支持逐渐弱化,需要正式社会支持的介入。随着社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