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酚通过嗅觉通路改善昆明鼠学习记忆的机制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e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嗅觉是外界与大脑直接联系的惟一感觉,嗅觉神经系统与动物的觅食、求偶、辨析安全与危险、情感交流等生存本能直接相关,也是目前人们了解得最少的感觉。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嗅觉神经系统的机理与大脑学习记忆的机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嗅质在慢波睡眠期间能诱导陈述性记忆功能的巩固或整合,嗅觉记忆可影响神经元突触的重塑而改变动物的神经行为表现,嗅觉中枢本身也参与了学习记忆过程。本实验室以往的研究发现丁香酚能通过嗅觉吸入途径改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功能,本研究继续以丁香酚及嗅觉与学习记忆关系出发,通过嗅觉吸入药物丁香酚,结合小鼠嗅球摘除模型,采用多组神经行为学方法进一步观察丁香酚改善小鼠学习记忆的效果,并用神经电生理记录丁香酚、甲醛、醋酸、甲苯等不同嗅质吸入时嗅球诱发电位的不同改变,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皮层等脑区的神经递质变化,探讨丁香酚通过嗅觉通路改善小鼠学习记忆的机制,试图把丁香酚开发成改善学习记忆,防治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精神疾病的药物。 方法 通过神经行为学筛选及制作嗅球摘除模型,把昆明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或嗅球摘除组)、药物组(或丁香酚吸入组)、模型+药物组,通过嗅觉六臂迷宫实验、嗅觉辨识记忆实验、自主活动等行为学方法测定丁香酚对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嗅觉辨识记忆、中枢神经兴奋性的影响;吸入不同浓度的丁香酚后嗅球诱发电位改变,及正常情况下嗅球自发放电和吸入丁香酚、甲醛、醋酸、甲苯等4种不同嗅质后嗅球诱发电位的比较;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皮层等脑区的HE染色、尼氏染色以及ChAT、GABA、Glu等神经递质变化。 结果 1.神经行为学结果发现丁香酚组嗅觉六臂迷宫实验及嗅觉辨识记忆实验潜伏期低于其它组,吸入丁香酚后的假手术组、模型组的自主活动高于空白组; 2.神经电生理结果显示通过比较小鼠正常情况下嗅球自发放电及吸入丁香酚、甲醛、醋酸、甲苯等4种不同嗅质,嗅球诱发电位具有不同的特征性;吸入不同浓度的丁香酚,嗅球诱发电位随着丁香酚浓度增加,嗅球放电的频率、振幅无明显变化; 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吸入丁香酚的小鼠的皮层、海马的ChAT、Glu等神经递质在有明显增加,而GABA无明显改变。 结论 1.丁香酚通过嗅觉吸入能明显增强昆明鼠学习记忆能力; 2.嗅球诱发电位显示丁香酚吸入可引起特征性电位变化: 3.丁香酚通过嗅觉通路可引起小鼠皮层、海马的ChAT、Glu等神经递质的改变; 4.丁香酚改善学习记忆的机制与嗅觉通路存在直接联系。
其他文献
为探讨IFN-γ对流产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lls-pituitary- ovary-axis,HPOA)TNF-α表达的影响,本试验用米非司酮(RU486)建立SD大鼠流产模型,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IF
1. 水上人家 郑映华 摄  2. 晒柿饼 邓建忠 摄  3. 紫菜丰收 邓建忠 摄  4. 饶平冰臼公园一景  5. 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一角
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与pBac[A3Neo+A3EGFP]表达载体,对BmN-SWU1、BmN-SWU2、BmN和Sf21四种细胞系进行了DNA量、脂质体量、血清含量和转染细胞的密度及转染细胞
学位
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俗称平菇,英文名为oyster mushroom,分类上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ieurotaceae),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课程也不例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新课改  一、鼓励质疑,尽量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可见,质
第一部分:汶上芦花鸡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汶上芦花鸡分布于山东省汶上县及附近地区,该鸡种因全身羽毛均为黑白相间、宽窄一致的斑纹,俗称“芦花鸡”。汶上芦花鸡的形成历史悠久,
本实验应用比较生理学方法,以不同株高的4个蓖麻品种为材料,探讨了蓖麻株高与碳代谢、氮代谢、同工酶、内源激素之间的关系。旨在阐明蓖麻株高矮化生理生化基础,从而为选育高
水稻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食。黑龙江省一直以来是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区之一,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稻瘟病的频发,严重影响着粮区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传统防治稻瘟病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以及培育稻瘟病新品种,但前者污染大、效率低、成本高,后者由于稻瘟病菌的快速变异性,以及长期种植品种单一,原来的抗病主效基因已逐渐丧失抗性。所以培育新的抗稻瘟病新品系是目前最经济有效且快速的抗稻瘟病方法
何兆武,1921年出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He Zhaowu, born in 1921, a professor at the 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