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vs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家民系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的近十个省区中,其传统村落及民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是南方民居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研究是中国民居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是客家民系的主要集居地,三省地理空间相邻,其中的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类型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是一个同源文化跨地区分布的特殊而普遍的现象。正由于客家民系核心地区跨居多个省区边界的特殊区位,使得对其村落及民居文化的研究容易囿于行政片区分散独立进行而缺乏整合归纳的视野;另一方面,由于客家经典民居类型如围龙屋、土楼等特殊性显著,也使得研究过多地集中在既有的典型文化类型中而缺乏对其他边缘文化的关注。而对于客家民系内部的村落及民居文化有何差异或共性、这些差异如何形成、地理因素或文化因素在村落及民居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将视野放到整个赣闽粤边区的大环境中、进行从核心到边缘的整体性考察和归纳,才能全面掌握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在地理空间中的文化差异,才有可能进一步地探索这种区域分异的原因。为了解决这种大范围地理空间上的区域差异研究,可以借鉴文化地理学时空一体的研究框架,将村落及民间的现象对应到地理空间中进行观察,并通过各类人文地理要素的叠合、以及对时间轴上的发展历程梳理,来综合解释村落及民居文化现象的形成机制。由此,研究首先以乡镇斑块为数据单元对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进行全域性的考察和记录,构建了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信息数据库,通过数量统计和地理空间信息上的落图分析,为客家村落及民居文化的区域差异研究提供依据。在全域摸查的基础上,研究对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的形态类型重新进行整合归纳。针对客家传统民居,研究提出从平面构成逻辑出发,将客家民居类型归纳为M1基础型、M2组合型、M3复合型及M4特型四个递进层级,并通过对各类型在赣闽粤客家地区的分布规律,提出客家民居以排屋和堂厢式为基本元素形成两条类型发展线,其中M4型围屋在赣闽粤客家地区形成“赣粤交界带”和“闽粤交界带”两个集中分布区,前者的分布传播以民系为主要纽带,后者的分布则地域性因素更强;两者均由当地基础型民居发展而来,两区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传播关系;研究还针对圆楼形态的来源做了探索性的讨论。此外,针对作为客家文化典型表征的围龙屋,研究根据其在类型体系中的源流关系和分布特征,推论围龙屋是以兴梅地区为起源地、为适应丘陵地形中的建设带来的技术性需求而在堂横屋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来的形态,而这种形态中的文化内涵则对形态起到强化和固化作用而促进其最终发展为客家文化表征。针对客家传统村落,研究以村落中建筑单元的组织逻辑和构成关系为依据构建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分类体系。通过分析各种村落类型在客家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客家村落布局类型在大区域中的分布集聚性不高而与微地形更为相关,尤其在以耕地有限的山地地形为主的赣闽粤边区,地形对村落建设的限制更为明显,客家民系也因此发展出带有鲜明山区色彩的适应性村落布局形态。依据以上工作对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类型分布格局和发展规律的梳理,研究对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进行空间区划,划出赣闽粤边区西北部堂厢天井式民居文化区、东北部堂横屋文化区、南部围屋文化区及西部排屋文化区四个大区,共含十个亚区。研究发现,区域整体南北差异较大,北部以中小型民居承载的小家庭居住模式为主,村落中祠宅分立;南部村落中则多以祠宅合一的聚居型大屋为主要单元,更由于特殊历史时期中的防御需求与宗族力量拓展需求的相吻合而形成了特殊的围屋型民居;而西部作为边缘地区,形成以排屋为主要元素的村落景观特征。通过综合区域地理人文发展背景的分析,研究提出,赣闽粤边区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的区域分异是在自然地理格局提供的空间框架下,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时序差异引起的居住文化差异下而形成的。总的来说,本研究在赣闽粤客家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中借鉴文化地理学的方法,综合全域统筹视角下区域差异的比较、地区人文地理背景的分析和地区发展历史的梳理,得以对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的概貌、分异和源流有一些新的探索。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资源的日渐枯竭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提高,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迫在眉睫。木质素作为自然界中唯一可再生的天然芳香族高分子聚合物,具有替代化石资源制备芳香族化合物的潜力。然而,由于木质素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资源化利用和研究。目前,木质素的解聚过程主要包括了均相和多相催化。多相催化中由于木质素大分子与固体催化剂存在接触限制,导致反应条件苛刻,往往需要高温高压条件,而
机体处于不利环境或遇到有害刺激时会产生应激反应,并伴随着细胞内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即使生理状态下,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也难免会发生错误折叠。通常这些错误折叠的蛋白不能形成正确的空间构象而具有细胞、组织毒性。真核生物通过蛋白质量控制系统(protein quality control system,PQCS)调控错误折叠蛋白,维持蛋白质组完整性和细胞功能。PQCS包括辅助蛋白正确折叠的分子伴侣及降解错误折
学位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分层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巨大的帮助。在本文中,笔者就高中英语分层教学的作用及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分子的表面自组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表面的分子动力学、热力学等基本问题,组装过程中分子间、分子和溶剂间或分子和基底间相互作用力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对分子最终组装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尽管国内外自组装的研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其中涉及到的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释和澄清,特别是卤键调控的分子自组装体系。本学位论文中选用菲啶核和噻吩并菲核作为分子的主体部分来探究分子自组装,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菲啶核和噻吩
现实世界的动力系统由于其不断增长的规模和复杂性而难以建模,特别是在现代科学和工程中,动力系统往往存在大量的未知参数,其数目远大于输入输出样本的数量导致维数灾难。在这种背景下,经典的辨识理论和方法已不适用,需利用系统潜在的稀疏和低秩等低维结构特性。本文建立了基于低维结构约束的系统辨识理论,开发了低复杂度、高鲁棒性系统辨识方法。以下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了面向模块的非线性系统稀疏辨识问题。针对面向
超顺磁性是一种特殊的磁效应,具有超顺磁性的物质在外加磁场时被磁化,当外加磁场消失后,超顺磁性的物质磁化强度几乎为零,矫顽力很小。目前,Fe3O4是应用最广泛的磁性材料之一,而超顺磁性Fe3O4纳米微粒作为助凝剂在分离污水中的细菌、重金属、悬浮物和富集生物酶方面效果良好而且可重复使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Fe2+,Fe3+及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膜分离技术和化学共沉淀法相结合,同时添加合适的表面
家在福建的肺癌患者老周,一想到放化疗可能会恶心、呕吐、掉头发,就害怕不已。近年来有许多创新疗法的突破,包括新一代靶向药的研究及临床运用,大大延长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老周也想争取用靶向药物治疗。那么,什么是靶向治疗?适合哪些患者?与传统的治疗有啥区别呢?“患者通过做基因检测,有靶点的患者,才适合靶向治疗。”专家介绍说,靶向治疗的药物是根据靶点来设计的,像钥匙和锁一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就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