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代表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广泛关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西学东进”的浪潮下,中国学者纷纷将目光放在西方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上,辜鸿铭却致力于翻译中国儒家传统著作,并将其传播到西方。1898年8月,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在上海出版发行,成为第一本由中国人独立翻译的英文版《论语》。辜鸿铭以其独步神州的中英文造诣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其译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20世纪,奥地利出生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哲学思想,论述了“意义即用法”、“生活形式”、“游戏规则”等理论。“意义即用法”重在阐释意义是语言的灵魂,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句中的具体用法,只有深入具体使用的语境,才能真正理解语词的含义。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中,而生活形式具有多样性,只有深入理解“生活形式”,才能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语言的运用要遵循三个规则:语法规则、意义规则、应用规则。本文采用后期维特根斯坦“意义观”为研究视角,以辜鸿铭《论语》翻译实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多采用描述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辜鸿铭在译本中处理意义、语言和生活形式转换所体现的翻译思想,并分析辜鸿铭《论语》英译的思想根源。首先,从分析语言的意义出发,辜鸿铭在译文中采用“以西释中”的归化翻译法,不拘泥于对原文中特定词语的对等翻译,对词语意义进行灵活转换,便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翻译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其次,在《论语》英译过程中,辜鸿铭大量引用西方典故和注释,省略原文部分专有名词,语言的运用方面向目标语言使用习惯靠拢,在文化翻译方面采用贴近目标语言文化规范的翻译,进一步促进西方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理解。最后,从“语言游戏”的规则出发,发现辜鸿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是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传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必然选择。在当时中国经济和文化实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辜鸿铭选择“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提高了目标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促进了中国儒家学说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国内《论语》英译研究视角多局限在“译者主体性”、“视域融合”、“阐释学”等理论,从哲学角度研究《论语》英译以“训诂学”角度出发最普遍,对于哲学其他理论领域涉足甚少。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哲学视角对辜鸿铭《论语》英译进行分析研究,从语言层面出发,研究意义的转换,为《论语》英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拓展了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其次,本文将维特根斯坦理论应用到译文的分析研究中,深刻剖析了辜鸿铭《论语》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推动了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在翻译方面的实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