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语用学适应论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各种意图的对等,以找出一种走出翻译困境的方法。Verschueren的适应论认为,语言在使用中是受语言内外语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为满足交际的需要而作出的选择。翻译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过程,一方面是两种语言互动的过程,存在着诸多不可译的各种特质;二是在翻译中通过文化间的不断交往,就会使文化共通并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而且随着这种共识的增大,翻译也将日臻完善。 在适应论的基础上,我们进而认为,翻译本身已超出了单语的环境,发生在双语语境中。但最完美的理解仍然只能在单语的语境中才能获得。所以文化不断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通过语言异质和共性的相互融汇,语言之间就会扩大共识最终取得共通的理解。同时在语言使用中,词汇的交流其实是为了以此传递使用者之间的意图,是一个语言使用者为了表达特定的意图而有意识地使用各种语言手段的过程。而在翻译中为了更好地做到忠实于原文,首先也必须做到意图对等,并适应其表达意图的各种语言特点和保证这一意图所在的言外环境得以重建或再现。而这样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文化异质的不可译性,但可以在不断的翻译实践中逐渐扩大文化的共性、接受其个性,并在不断的适应中获得理想的译文。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了一个在不断相互适应中的意图对等的翻译模式,以探讨作为意义生成的基质—言内语言特征和意义生成环境的言外世界在相互适应中取得的意图对等。 为了使研究具有可行性,我们选用了大量中英文小说、诗歌、散文中的各种译文,并做了仔细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揭示发生在各个层面的意图以及相互适应的重要性。最后,作者认为翻译这一使用语言的过程包含了各种言内语言特点和言外语境。通过共识在两种语言的接触中不断地扩大和以上因素的相互适应。最终可以取得作者意图的对等以及对译文的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