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阈下的异化翻译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fis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如今有很多学者提出在汉英翻译上应以异化翻译为主,但在翻译实践中却又往往以归化翻译为主。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要解释这一问题并更好地操控翻译文本,我们首先需弄清楚异化翻译背后译者、语言与文化三者之间的语用关系。本文主要采用描写与对比的分析方法讨论顺应论视阈下的异化翻译。本文将对比分析《孟子》四个英译本中的异化翻译,分别是理雅各英译本、赖发洛英译本、刘殿爵英译本和赵甄陶英译本,进而揭示异化翻译背后的语言本质和语用机制。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异化翻译可以解释为译者不断地进行一系列的选择的过程,包括原语文本的选择,文化站位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语言形式的选择。异化翻译还是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各种语境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此论点将从四方面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异化翻译是译者顺应交际语境的过程,包括社会语境、心理语境和认知语境,其中社会语境包括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传统标准;心理语境包括译者的意图与态度以及目标语读者的交际需要。其次,异化翻译也是译者顺应各种语言结构的过程,包括语音结构、词汇结构、句法结构和文体结构。再次,异化翻译的顺应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时间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两方面。最后,异化翻译的顺应过程既是译者有意识为之,也是译者的潜意识顺应行为。在整个顺应过程中,译者的意识凸显程度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通过微观与宏观的语料分析,我们可以从异化翻译的语言形式透视译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更重要的是,异化翻译的语言使用本质及语用价值通过分析得以逐步显现。可以说,异化翻译是译者文化顺应的结果,其表现手段与方法不一;异化翻译更多的是一种顺应过程而非韦努蒂所说的抵抗过程。本文对异化翻译的重新定义可以为译者的异化翻译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以期帮助译者更好地处理各种语言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从而更好地操控翻译文本。
其他文献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重要内容,由韩礼德于1985年首先提出。近年来,语法隐喻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认可。
<正> 一美国政府对第三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向十分关注。近年来,里根总统、舒尔茨国务卿以及其他美国政要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不少言论,人们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当政
<正>近年来,随着市场对小龙虾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龙虾养殖效益显著提高,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苗种已成为龙虾产业发展的"瓶颈",苗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成虾养殖生产的
本翻译报告是作者在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丛书中的African History的实践基础上完成的。翻译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指导。翻译报告对原
给出了由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重力异常和垂线偏差的公式,利用36阶、360阶EGM96、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了国内某地区格网点重力异常和地面垂线偏差,并将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