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水面机器人系统的预设性能协同编队控制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ihao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面机器人,也称无人水面船舶、无人水面艇、自主水面艇,是一种能够在水面环境下安全自主航行,并能够自主完成各种任务的水上智能运动平台。与有人驾驶的船舶相比,无人水面机器人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如体积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无人员伤亡危险等。因此,在海洋资源勘探、海岸地形测绘、环境采样和监测以及搜索和救援等任务中,水面机器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水面机器人的协作是可靠、高效地完成上述任务的重要保障。协同编队控制设计是多机器人协作的一个关键技术。考虑到复杂的海洋环境、水面机器人的航行安全需求以及水面机器人所搭载的传感器的有限感知范围等实际因素,多水面机器人系统的协同编队控制研究极具挑战性。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复杂海洋环境下不确定多水面机器人系统的协同编队控制问题,提出自适应神经网络预设性能编队控制设计方法,不仅确保了编队跟踪误差满足预先给定的暂态及稳态性能指标,而且实现了编队系统中的每个跟随者与其领导者始终保持通讯连接以及避免碰撞的控制目标。论文首先针对具有模型不确定和外界时变干扰的全驱动多水面机器人系统,提出能够确保通讯连接保持和碰撞避免约束条件以及控制性能约束条件满足的排编队控制设计方法。为了确保编队误差满足预先给定的暂态和稳态性能指标,两个指数衰减的性能函数用来描述编队误差的上下界约束。采用预设性能控制方法对受约束的编队误差进行转换,并针对转化后的误差进行控制器设计。采用神经网络对系统的不确定动态进行在线估计,并设计扰动观测器对外界时变干扰进行估计。基于神经网络和扰动观测器设计了自适应预设性能编队控制器。该编队控制器可以有效地补偿系统的不确定动态和外界干扰,同时该编队控制器不仅能确保队列中的水面机器人之间不发生碰撞,且又不超出它们之间的通讯范围,还能确保编队误差满足预先给定的暂态及稳态性能指标。其次,研究具有更加一般性的领导者-跟随者结构的全驱动水面机器人系统的编队控制问题。为了确保编队误差满足预先给定的暂态和稳态性能指标,两个指数衰减的性能函数用来描述编队误差的上下界约束,且通过恰当地设计性能函数的最大值使得性能约束条件包含碰撞避免约束条件。应用动态面控制技术避免了实际控制器使用虚拟控制器的导数,从而避免了使用领导者的加速度信息作为反馈信号的需求;神经网络被用于在线估计系统的不确定动态。由于进一步考虑了系统质量参数未知的情况,因此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来估计未知的质量参数以及未知扰动的上界。所设计的编队控制器不仅能确保编队误差满足预先给定的暂态及稳态性能指标,还能确保编队中的每个跟随者不与其领导者发生碰撞。然后,研究具有模型不确定且受到外部时变干扰的欠驱动水面机器人系统的预设性能编队控制问题。由于所考虑的欠驱动水面机器人的质量矩阵均是非对角的,从而出现了转向力矩同时作用于横荡速度的动态方程和艏摇角速度的动态方程,进而使得控制器设计面临如下困难:需要构造一个转向力矩的控制输入来同时镇定这两个动态系统。为了克服这个困难,首先研究单个欠驱动无人水面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欠驱动水面机器人系统的特性以及现有的横截函数方法,提出了在反步设计中的第二步引入横截函数,并构造出新颖的横截函数。通过横截函数引入额外控制输入量使得系统中可设计的控制量与系统的自由度相等,从而克服非对角质量矩阵和欠驱动特性带来的控制设计困难。基于上述的横截函数方法,论文进一步研究连接保持和碰撞避免约束下的欠驱动水面机器人领导者-跟随者编队控制问题。采用领导者-跟随者的编队结构,针对每个跟随者设计控制器使得领导者始终在跟随者的有限感知范围内且跟随者与其领导者之间不发生碰撞。由于针对每个跟随者设计控制器时仅使用了群体中的部分信息(即,由跟随者所搭载的传感器测量的与其领导者之间的相对距离和相对视角)作为反馈信息,因此所设计的控制器是分散式的。最后,研究动态环境下由多个同构的欠驱动水面机器人组成的编队系统的协同编队控制与学习问题。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系统中的不确定动态进行学习,并通过在神经网络权值更新率中加入邻居的权值估计值,从而实现多机器人系统以共同协作的方式对不确定动态进行学习的目标。基于坐标变换、barrier函数、动态面控制技术、神经网络和Lyapunov综合法,设计出非奇异的自适应神经网络编队协同控制器使得初始有通讯连接的水面机器人之间既能继续保持连接但又不会发生碰撞,并确保编队误差满足预先给定的暂态和稳态性能指标。结合确定学习理论,证明所设计的编队控制器能够以共同协作的方式局部精确地学习系统的不确定动态,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存储到常值神经网络中。利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进一步设计基于经验知识的编队控制器实现提高控制系统性能并减少神经网络计算量的目标。通过对自适应神经网络编队控制方法和基于经验知识的编队控制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利用神经网络学习到的经验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
其他文献
工业机器人是我国工业实现智能制造升级的核心装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永磁同步电机是安装在工业机器人本体中的动力输出部件。研制轻量化、高过载输出电机,通过“小马拉大车”的方式实现工业机器人本体轻量化,减少多关节齿轮间隙与变形误差,是提高工业机器人精度与负载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电机轻量化、功率质量比提升的过程中,电机温升超标是主要瓶颈。针对永磁同步电机端部绕组温升过高问题,本文提出强化对
棉织物因其轻便、柔软、透气和可再生的优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然而,棉织物的亲水性使其实际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近年来,超疏水材料因其独特的润湿性而备受关注,不少研究人员在棉织物表面构造粗糙度并修饰低表面能物质,制备了水接触角(WCA)大于150o的超疏水棉织物。目前,超疏水棉织物已在防水、自清洁和油水分离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单一功能的超疏水棉织物难以满足柔性传感、电磁
纳米结构材料因与块状材料相比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奇异的功能特性,在电学、磁学、光学及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多孔阳极氧化铝(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PAAO)膜是一种排列有序的圆孔结构材料,且具有结构可控、重复性好、成本低廉、工艺成熟等诸多优点,常被用作制备纳米结构材料的模板。本文在草酸电解液体系中研究了PAAO膜的结构调制以及基于草酸PAAO模板辅助电化学沉
空气中的颗粒物进入人体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进入设备会造成部件磨损、冲蚀、结垢等,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因此,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控制空气质量是保障各项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是制备高效空气滤材常用的原料,由其制备的复合滤材过滤效率高,阻力也高。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串珠纤维复合滤材中纳米纤维和珠粒随机分布,形成丰富的三维网络结构,为制备高效低阻空气滤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探究静电纺
多糖锌螯合物是一种安全、无毒、易吸收的补锌剂,且具有抗氧化性、抑菌性、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降血糖、提高免疫力等优点。本研究探索了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与锌离子的螯合反应条件,制备了水溶性大豆多糖锌螯合物(SSPS-Zn)。不仅系统性地揭示了SSPS与锌离子的螯合反应机理及产物的结构,而且对SSPS-Zn的基本性质、抗氧化性、降血糖能力、尿素吸附能力、体外消化性和可食用胶囊的制备都进行了系统性的研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的总体消耗量也不断快速增长,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在满足我国巨大能量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有效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能源,但由于波动性大等原因,需要与储热系统相结合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应用。本文以SnO2/Sn/CH4为金属氧化物甲烷热化学循环反应物质,对该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储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微型电机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使用方式简单,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微型电机的产量也会逐年提升,因此出厂质量检测尤为重要。一旦发生漏检或检测失误等情况,轻则设备不能正常运行,重则会引起大型事故,给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目前电机生产厂家,主要依靠工人对电机进行故障诊断工作。其诊断结果易受主观因素及诊断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智能化微型电机故障诊断方法,应用于电机的出
噻唑类促进剂属于准速级酸性促进剂,硫化速度快,硫化平坦性能好,在天然橡胶和各种合成橡胶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硫化效率低,在橡胶制品中的添加量大,大量的噻唑类促进剂及其衍生物在橡胶制品加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释放到环境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提高噻唑类促进剂的硫化效率,减少噻唑类促进剂在橡胶中的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设计合成了含硒苯并噻唑化合物(SeM)及含硒噻唑啉化合物(SeMT),通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一类重要气态污染物。活性炭作为吸附剂常被用于VOCs废气的净化处理。吸附饱和的活性炭需进行再生,以实现循环利用。在活性炭热再生过程中,普遍存在因VOCs脱附效率低、脱附浓度波动大而导致的后续处置设备能耗增高、发生爆炸等问题。为实现VOCs高效、稳定脱附,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两套中试实验装置,以甲苯和乙
在食品领域中,乳液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植物蛋白稳定的乳液迎合了大众对于天然健康、绿色环保的需求,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制药、涂料与农业等领域。在这之中,大豆蛋白作为植物蛋白的典型代表,具有优异的乳化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乳制品配方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蛋白基乳液易受到环境因素(如温度、pH、离子强度等)的影响,为改善蛋白基乳液的稳定性或提高蛋白的乳化性,研究者采取了多种途径,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