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多药联合方案的应用、支持治疗的加强,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和推广,恶性血液病的预后已有很大改善,相当部分的患者可以长期生存。但是疾病本身及其治疗所引发的相关并发症具有相当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患者出现腹部症状是恶性血液病接受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发生严重感染的临床特征之一,死亡率较高。由于腹部症状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国际上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此类疾病的治疗策略尚无明确定论,目前争议颇多。近来的研究表明,采用禁食、广谱抗生素、全静脉营养等内科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受到临床工作者的日益重视。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合并腹部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而为临床诊治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发热合并腹部症状的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发热合并腹部症状患者27例。观察并记录其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化疗的关系、治疗措施及治疗反应。结果:27例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发热患者均不同程度并发腹部症状,表现为肠鸣音先减弱后消失或先亢进后消失、腹痛及腹部压痛、腹泻(大量稀水样便或血便)、腹胀、恶心/呕吐(与化疗无关),部分患者伴有腹肌紧张。27例患者(100%)发热时均处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腹部症状出现前后均有发热(39.1℃~41.5℃),表明患者存在感染(T≥38.5℃,持续1h以上)。监测血常规发现,27例患者在合并腹部症状时的平均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为0.11×109/L(0~0.5×109/L)。血电解质均提示不同程度的低钾、低钠、低钙。降钙素原(PCT)升高。血培养阳性例次3例,粪培养阳性例次5例。4例患者腹部立位平片检查提示肠腔胀气、肠管积气及小液平。1例患者腹部B超检查可见肠管壁增厚达7.3mm。发病时,27例患者中,17例为诱导缓解化疗,2例为复发后诱导缓解化疗,余8例为早期强化或维持化疗。21例肠道感染发生于化疗后,其中,停止化疗7天内有14例,另7例发生在停止化疗7天之后。6例于化疗期间发生肠道感染,均为诱导缓解化疗患者。所有患者一经拟诊,及时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治疗3~5天后如患者发热无明显缓解,或之前真菌感染病史,或G试验/GM试验阳性,给于加用抗真菌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禁食,全静脉营养、持续胃肠减压、生长抑素的应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27例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发热合并腹部症状的患者经过治疗后,25例(92.59%)患者的体温降至正常,腹部症状及体征缓解,中性粒细胞逐渐恢复。6例患者治疗中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4例抢救成功,2例患者死亡。结论: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发热合并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肠鸣音先减弱后消失或先亢进后消失、腹痛及腹部压痛、腹泻(大量稀水样便或血便)等。发病诱因与恶性血液疾病化疗和前期感染相关。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广谱抗生素及全面的支持治疗包括禁食、胃肠休息、全静脉营养、血制品输注等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