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LR诱发斑马鱼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ouyou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的频繁暴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伴随其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构成了极大威胁。大量证据表明,MCs不但是典型的肝毒素,还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可对鱼类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系统评估MCs引发的鱼类神经毒性效应,本研究选取MCs中毒性最强、分布最为广泛的异构体微囊藻毒素-LR(MCLR)作为实验材料和模式生物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实验动物,一方面,结合体外急性暴露和体内亚慢性暴露两种方式揭示MCLR诱发的斑马鱼胚胎发育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选取一种纳米材料—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作为MCLR的载体,进一步全面深入探究MCLR导致斑马鱼神经毒性的分子机理。发育中的神经系统比成熟的神经系统更容易受到化学物质影响,因此在神经毒性测试中,应特别注意发育神经毒性。本研究首先结合MCLR体外急性暴露和环境相关浓度MCLR体内亚慢性暴露两种染毒模式,从MCLR的蓄积、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终点指标、斑马鱼仔鱼游泳行为、仔鱼神经递质含量、神经递质合成、分泌以及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探究MCLR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神经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其次,选择nano-TiO2作为MCLR的载体,用MCLR和nano-TiO2联合暴露成年斑马鱼,从行为学、组织病理学、氧化应激水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等方面来揭示MCLR诱导斑马鱼成鱼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最后,通过MCLR和nano-TiO2联合暴露亲代斑马鱼实验,检测子代行为、眼部组织学、细胞凋亡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等多个终点指标,全面评估单独或联合暴露对子代眼部发育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MCLR诱发神经毒性的致毒机制。本研究为系统地评估MCLR的神经毒性效应、母代传递效应及联合暴露毒性效应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在体外急性暴露实验中,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0、0.8、1.6和3.2mg/LMCLR120h。实验结果显示,MCLR可在斑马鱼仔鱼体内大量蓄积,并导致斑马鱼胚胎孵化延迟和仔鱼体长降低,以及斑马鱼仔鱼的游泳速度显著降低。此外,暴露组斑马鱼仔鱼体内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含量也显著降低,1.6和3.2mg/LMCLR暴露组斑马鱼仔鱼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升高。MCLR暴露后,与多巴胺含量、乙酰胆碱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相关的基因manf、chrna7和ache的表达水平显著变化。同时,本实验还检测了与神经元发育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α-tubulin、shha、mbp和gap43异常表达。以上结果表明MCLR诱发的发育神经毒性可能是通过对胆碱系统、多巴胺信号和神经元发育的干扰引起的。
  2.在体内亚慢性暴露实验中,F0代斑马鱼暴露于环境相关浓度(0、1、5和25μg/L)MCLR60天后,于清水中产卵并孵化至120h。检测结果显示,在F0代斑马鱼性腺和F1代胚胎内均可检测到MCLR的存在,表明MCLR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且MCLR的母体传递可导致F1代仔鱼活动显著减慢。神经递质检测实验发现,多巴胺、二羟基苯乙酸和血清素的含量在F1仔鱼(5和25μg/LMCLR暴露组)体内显著下降。另外,暴露组F1代仔鱼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降低,且与神经递质含量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相关的基因(manf、bdnf、ache、htr1ab、htr1b、htr2a、htr1aa、htr5a、DAT、TH1和TH2等)的表达水平出现显著变化。与神经元发育相关的基因α-tubulin、syn2a、mbp、gfap、elavl3、shha和gap43中,除了gap43外,其他的基因水平均上调。综上所述,MCLR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并最终通过干扰神经递质系统和神经元的发育诱发F1代斑马鱼胚胎的发育神经毒性。
  3.将成年斑马鱼单独暴露于(0、0.5、4和32μg/L)MCLR,或与nano-TiO2(100μg/L)联合暴露45天后发现,MCLR暴露可引发斑马鱼游泳行为和社交行为异常,且nano-TiO2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这些行为的异常。此外,MCLR单独暴露或联合暴露均会引起脑组织损伤,且这种损伤不具有性别特异性。本实验检测了脑组织氧化应激相关酶活和基因表达水平,发现MCLR可通过引发斑马鱼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来引起脑组织损伤,进而导致斑马鱼游泳行为和社交行为异常,且nano-TiO2是通过进一步加剧MCLR诱发的斑马鱼脑组织损伤来引起行为的异常。
  4.成年斑马鱼分别单独暴露于环境相关浓度(0、0.5、4和32μg/L)MCLR或联合暴露于nano-TiO2(100μg/L)45天后在清水中收集子代胚胎并孵化培养至120h。结果表明,nano-TiO2可以显著增加MCLR在子代斑马鱼胚胎体内的蓄积。此外,MCLR与nano-TiO2联合暴露进一步抑制了子代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减慢了仔鱼的游泳速度以及加剧了仔鱼眼部的发育异常。本实验进一步通过细胞凋亡检测、蛋白质表达和酶活性检测等手段探究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分析实验结果可发现,MCLR是通过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来引发子代眼部发育异常,进而干扰子代仔鱼游泳行为,且nano-TiO2是通过加剧子代眼部发育异常和游泳行为异常来加剧MCLR的母代传递效应。本实验研究了MCLR和nano-TiO2的生物累积、母代传递效应和发育神经毒性,揭示了MCLR和nano-TiO2联合暴露的健康风险。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发展对温室气体的高效催化方法,将其转化为精细石化产品、高附加值化工品及清洁燃料等产物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多孔有机聚合物是一类质量密度低,稳定性高,组成可调及易于官能化的新型功能材料,是理想的催化温室气体转化的材料,因此将其作为非均相催化剂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学位
微孔有机聚合物是一类具有高比表面积、孔道结构性质可调、低密度以及优异的热稳定和化学稳定性的多孔材料,在气体储存、气体吸附分离和有机污染物捕获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基于孔道结构控制和杂原子功能化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富含极性杂原子(N、O、F)和金属离子(Fe2+)的微孔聚合物材料:聚缩醛胺、氟化聚合物和聚卟啉。重点考察了构筑单体的空间构型、连接臂及化学组成变化对聚合物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参
学位
我国具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大量燃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及CO2的排放,极端天气不断出现,雾霾天气频现。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清洁能源利用基础上,施行超低排放和CO2减排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于燃煤尾气中大气污染物PM2.5、SO2及温室气体CO2同时排放且减排过程相互影响,强化燃煤尾气处理过程中除尘、脱硫和脱碳技术是实现PM2.5、SO2和CO2减排的关键。本文针对燃煤尾气中
学位
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是现代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水循环中重要环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级氧化处理(光催化、光-Fenton、类-Fenton)凭借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纳米尺寸催化剂易团聚、难回收、易被腐蚀的特点,极大地限制其工业应用。为克服上述缺点,将纳米催化剂负载到宏观尺寸载体上是目前提高纳米催化剂使用效率的有效策略。商用织物具有成本低廉、易于施放-回收、循环使用性稳定
学位
燃煤电厂烟气排放的氮氧化物(NO_x)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随着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有效脱除烟气中的NO_x迫在眉睫。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NO_x控制技术,但商用钒基SCR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钒具有生物毒性,使用时易造成二次污染。本论文选取了价格低廉、毒性小且性质稳定的α-Fe_2O_3
学位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不断提升,使用的各类化工产品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间甲基苯酚作为一种基本的有机合成材料被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处理间甲基苯酚废水的方法中,湿式催化氧化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非均相催化氧化,而其中的催化剂载体是研究重点。碳纳米管(CNT)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载体,但是由于其颗粒粒径较小,无法直接应用于固定床反应中,否则较大的床
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酚类化合物、染料及农药等进入水体和土壤,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已成为研究热点。吸附法因操作简单、吸附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已成为处理环境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手段。疏水性材料有利于吸附有机污染物,但在水中难以分散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表面活性剂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吸附在固体材料表面自组装形成聚集体,被称作“表面胶束”。与胶束类似,表面胶束对疏水性物质具有增溶吸附作用。本文
学位
随着灰霾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程度加剧,环境空气污染尤其是颗粒物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颗粒物污染的研究进一步得到重视,而颗粒物的分级采样是开展这些研究的基础。常用的惯性冲击采样器和旋风分离采样器存在颗粒反弹、破碎、再悬浮等缺点,虚旋风采样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上述缺陷,但目前对其内部气流及颗粒的运动规律认识不清,限制了虚旋风采样器的应用。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建立了虚旋风分级
学位
土壤环境化学过程中的许多反应受制于矿物–溶液界面的控制。在该界面上发生的溶解、吸附和沉淀反应能够直接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毒类金属)污染物的释放与固定。在这些反应过程中,反应动力学最终是由矿物基底以及界面溶液中所包含的无机离子组分和有机大(土壤腐殖酸、DNA、蛋白和多糖)小(短肽)分子所决定。大量宏观体相研究给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描述性现象,而微观作用机制仍然未知。原子力显微镜(AFM)可原位实时观察纳
学位

生物炭富含大量稳定性碳,具有丰富的表面微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含有大量养分元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固碳和土壤改良实践中。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重金属污染问题,原材料来源广泛的生物炭可以作为吸附剂和钝化剂去除水体和固定土壤中重金属,这对于生物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环境修复是一种双赢的策略。但是,原始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比较有限,通过改性方法提高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固定能力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含磷材料可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