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柴油机具有热效率高、可靠性强、适应性好、比油耗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运输车辆和军事装备中。然而,柴油机的排放污染物不容忽视,其中包括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特别是在隧道、地铁、水下等空气不流通的封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严格控制。液氧固碳闭式循环柴油机能有效减少排放物对工作人员的影响,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柴油在该系统下进行燃烧时,背景气体为二氧化碳/氧气的混合物。因此,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油机具有热效率高、可靠性强、适应性好、比油耗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运输车辆和军事装备中。然而,柴油机的排放污染物不容忽视,其中包括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特别是在隧道、地铁、水下等空气不流通的封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需要严格控制。液氧固碳闭式循环柴油机能有效减少排放物对工作人员的影响,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柴油在该系统下进行燃烧时,背景气体为二氧化碳/氧气的混合物。因此,对柴油在该成分背景气体下燃烧特性的研究甚为迫切。本文针对不同二氧化碳/氧气环境下柴油的燃烧特性的进行研究,采用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柴油在二氧化碳/氧气环境中喷雾燃烧的动态化学当量比模型,建立了定容燃烧弹物理模型和柴油表征燃料(正庚烷)的化学模型,基于Converge燃烧仿真软件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柴油在二氧化碳/氧气环境下燃烧的火焰浮起长度及火焰温度云图的分布情况。其次,搭建了定容燃烧弹与高速摄像机相结合的可视化试验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组成、操作流程及试验工况。对柴油喷雾燃烧过程进行可视化试验,利用直拍法获得了不同二氧化碳/氧气环境下柴油喷雾燃烧的过程图像。最后,对柴油在空气和不同浓度二氧化碳/氧气环境下燃烧过程、温度云图分布及火焰浮起长度的异同点进行讨论,并对试验中火焰自然光度的变化以及计算结果中火焰温度云图的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油喷雾在空气与二氧化碳/氧气环境下燃烧特性有极大差异,柴油在二氧化碳/氧气环境下的火焰浮起长度和火焰温度云图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初步证明了本文建立的计算模型计算柴油在二氧化碳/氧气环境下火焰浮起长度的准确性。当二氧化碳浓度小于43%后,火焰浮起长度受二氧化碳浓度影响的减弱。在不同二氧化碳/氧气环境下,柴油火焰上游区域温度分布变化明显。但是,火焰下游区域的温度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火焰浮起长度变化曲线呈现出相同的趋势:首先急速下降,然后轻微下降,最后迅速上升。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高,火焰浮起长度与火焰自然发光度均有所增加,同时火焰自然发光度的峰值增加且滞后出现。
其他文献
'三农'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永久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
目前在我国许多省爆发了由H5N1亚型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为了配合内蒙古自治区的预防工作,我刊选摘部分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知识问答,为广
2004年9月11日至12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通辽市隆重召开全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现场会.会议指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提高农牧业市场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牧业
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奶业发展的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系,促进养殖方式由粗放向
<正>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曾提出了"底层阶级"这一概念。其后,许多当代中国学者纷纷采用这一研究视角来分析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可以说,"底层"这个概念的提出为深入探讨现
1前言临界楔形体理论(Davis等,1983)在地质文献中现在流传很广,已被应用于自然界的一些实例中(Brown等,1997)并用类比模似作了检验(Gutschet等,1996)。Davis等(1983)的最初模型假定为非粘
本文以工业应用为目的,在固定床积分反应器上,对乙烯在银催化剂上的氧化反应动力学(氧气法)进行了研究。并单独考察了环氧乙烷深度氧化的反应。所得结论为: (1)环氧乙烷深度氧化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数学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高等数学课程再也不能沿用普通本科教育的设置方法进行简单地压缩、
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资本的手段来整合资源,并购作为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在资本市场频繁运用。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和“转方式
[摘 要] 以柔性制造系统控制开放性实验为例,介绍一种集载体、技术与分组三维交互的大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培养新模式,其实施过程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指导老师的工作量,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技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 三维交互;科学素养;本科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6-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