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岩溶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及其造成的石漠化是该区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长期以来,西南岩溶地区侵蚀泥沙研究基础薄弱,技术手段有限,基础研究落后于石漠化治理的实践工作。
论文选择桂西北岩溶丘陵区的典型石漠化小流域——环江生态站木连小流域和古周示范区成义屯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核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分析岩溶坡地土壤的137Cs分布特点,初步揭示岩溶山地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强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在环江生态站内开展了倒石堆型岩溶坡地土壤137Cs分布特点的研究。无地面侵蚀的研究坡地土壤137Cs空间分布具有137Cs面积活度远低于区域本底值、表层土壤的137Cs浓度高和137Cs空间分布变异大等主要特点。
土壤中碳酸盐颗粒的溶蚀——137Cs尘埃的洗失,是岩溶坡地土壤137Cs流失的特有的重要机制。无地面侵蚀岩溶坡地的137Cs面积活度却远低于I37Cs本底值,岩溶坡地土壤的137Cs流失未必完全是坡地地表流水侵蚀与泥沙流失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不宜用现行的137Cs示踪方法测定岩溶坡地的土壤流失量。
2)在环江成义屯的峰丛洼地小流域,开展了洼地泥沙堆积的137C示踪研究。1963年以来的44年间,小流域内洼地年均堆积速率为0.38cm·a-1;根据洼地各取样点1963年以来的泥沙堆积厚度、洼地面积、流域集水面积等参数,计算了小流域1963年以来的泥沙堆积总量、年均堆积速率和堆积模数分别为944.5t、20.5t·a-1和51.4t.km-2·a-1。讨论了流域土壤地面流失速率与洼地泥沙堆积速率的关系,认为前者应比较接近于后者,研究小流域的土壤地面流失模数大致为50~60t·km-2·a-1。
3)通过对流域内岩溶坡地的土壤与水库沉积泥沙表层样的137Cs含量对比分析,计算了流域内土壤地面流失与地下流失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9.0%和91.0%。考虑实际情况,土壤地下流失的相对贡献率应略低,土壤地面流失和地下流失的相对贡献率大致分别10%和90%。计算结果表明地面流失轻微的纯碳酸盐岩区,土壤地下流失为流域内泥沙的主要来源。
4)西南岩溶地区,特别是纯碳酸盐岩地区的土壤流失包括了地面流失和地下流失两部分。根据本区土壤和土壤侵蚀的特点,岩溶地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也应指土壤的地面流失量。初步提出了岩溶地区坡面和流域的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确定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