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自2003年6月第一次出版后,该书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并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销售量超过一千万本。此外,该书还成为2006年度法国读书会首选书及美国图书协会推荐书目。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的童年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所犯下的过错进行救赎的心路历程。目前,对这部作品研究的学术文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风筝的意象、哈桑的形象、种族歧视和宗教纷争,及救赎与人性回归等。从表面上看,小说似乎涉及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友谊与背叛、父子间的代沟,愧疚与救赎等,但贯穿小说始终的却是阿米尔的个人心灵的救赎与成长经历—成长主题—既一个幼年丧母的单亲儿童如何摆脱懦弱,摒弃人性的脆弱,成为秉持公正、追求正义和人性善良的人。本文拟从小说主人公的个人心灵救赎与成长的经历入手,探讨阿米尔在思想和心理上如何在外力的推动下一步步摒弃了自私和唯我的道德观,从幼稚走向人性善良和在邪恶面前不畏强暴而秉持正义的高贵品德。成长主题小说最早起源于德国,后来传入欧洲,美国,乃至世界各国。一般来说,这类小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动力和能激起人们强烈地趋善的欲望。《追风筝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牢牢地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小说不仅从正面塑造了一位社会地位卑微,一位备受种族歧视的哈扎拉族人的孩子—哈桑—的令人可敬可佩的形象,同时对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儿时为了博得父爱而冷漠地旁观别人对好友哈桑的凌辱及最后对其背叛之举的刻画即令人痛心,又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正是在经历了这一件件令人痛苦的事件后(苏联入侵阿富汗、塔利班肆虐、逃亡途中父亲刚正不阿的行为、回阿富汗解救哈桑的遗孤索拉博及与他和哈桑两人的死对头塔利班头目阿塞夫的最后的交锋)阿米尔成长了。其次,为了更好地塑造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小说作者胡赛尼多次使用重复手法创造了一个风筝意象。这种叙事策略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主题意义。阿米尔刚出生时母亲的去世,造成阿米尔认为这是父亲恨他和不喜欢他的原因,因此为了找回父亲的爱和对自己的肯定,阿米尔首次参加喀布尔市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其目的是就是为了以获得风筝比赛的胜利来赢得父爱,此时风筝的放飞象征着儿时主人公的理想是为了赢得父爱。之后,哈桑为了阿米尔赢得此次比赛而去追赶那只蓝色风筝,不想却遭遇阿塞夫等人的毒打和强奸,站在巷口的阿米尔目睹了一切却选择了沉默,并没有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哈桑,由于内心的不安,阿米尔为了逃避眼前的自责的痛苦,最终设计赶走了哈桑和仆人阿里。不久,阿富汗遭遇了苏联的入侵,阿米尔和父亲逃亡到美国避难,但儿时对哈桑背叛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二十六年之后,阿米尔为了赎罪,回到喀布尔去营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与儿时的死对头后来的塔利班成员阿塞夫展开了殊死决斗,最终将索拉博带回到美国。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阿米尔和索拉博两人在异国他乡,又一次地放飞了风筝,这一次彻底地赢得了索拉博的信任,此时放飞的风筝象征了理想和人性的回归,也象征了主人公阿米尔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