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我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如何?各省市的排放情况趋势怎样?我国传统的东中西部划分标准能否很好的解释碳排放的变化?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如何?又有哪些经济发展因素显著地影响着碳排放量的增加?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本文重点解决如下问题:(1)基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方法,选取九种能源,对中国1995-2009年间30个省市(除西藏外)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准确、系统地测算,并以此为基础,以15年内各省市平均二氧化碳量为指标,将其划分为低、中、高排放三个不同的区域进行比较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合理的框架。(2)根据测算出的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低、中、高排放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逐年增加,且呈现阶段性特征,另外,其区域CO2排放量差异非常明显且逐步扩大,原因主要在于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的不同。接着利用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三大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三大区域并未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曲线,而是呈现出倒N型曲线,且并未到达倒N型曲线的上升至下降的阀值点。(3)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方法)系统地分解分析了中国三大区域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将总效应分为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并对地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效应,经济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也发挥了微弱作用,而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则主要是强度效应。最后,本文在前述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减少二氧化碳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揭示若中国执行碳减排其重点应放在哪些省份,使其能以尽量少的物质消耗和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