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财政政策通过国债资金、转移支付、税收政策等方式体现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关注,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空间日趋缩小的当下,统一的货币政策如何关注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本文基于这一疑问,探讨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对改进日益扩大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形成的真实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全文从五个大的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第二,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渐进式制度变迁,对中国政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下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回顾,力图阐释中国制度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历史必然性,推测出改革开放并非是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形成的单纯历史背景,而是其逻辑上的深层次原因。第三,运用VAR方法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结构与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矛盾,实证了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揭示出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直接原因。第四,基于最适货币区理论,重新划分了中国经济区划,力图为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奠定基础。第五,以美、日为范例,分析了两国经济发展初期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采取的经济、金融政策措施,归纳总结了对中国有价值的经验借鉴。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货币政策框架下的部分货币政策差别化等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累积效应”是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及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作用机理是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间接化,使货币政策传导越来越依赖于微观金融运行机制,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微观经济主体规模、结构及运行机制的差异,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媒介,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空间均衡——形成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甚至削弱货币政策的总绩效。2.显著的区域经济差距,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涓流效应”的无效。也就是说,在中国依靠市场力量很难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只有借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差异的收敛。3.从最适货币区理论出发,依据经济协同性指标分析,中国不构成最适货币区。若按经济协同性指标趋同原则,可将中国划分为6大经济区域。部分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可以依据此种区划分区实施,在区内政策效用力度相同,区域之间的力度不同,如果策划得当,货币政策的总效果会趋同,有助于货币政策终极目标的实现。4.解决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的政策建议,首先要从宏观战略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继续把“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崛起”战略落到实处。其次可以通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措施,加大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缩小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再次可以通过金融政策倾斜,提升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缩小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最后,可以通过统一货币政策框架下的有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缩小统一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本文尝试的创新包括:1.选择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制渐进式转轨的发展中大国为研究对象,以改革开放特殊时期为背景,以非均衡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基点,考察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掀开统一货币政策以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为前提的面纱,分析中国区域经济、金融二元结构与统一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揭示出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绩效的深层次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非均衡发展政策的“累积积累”效应。2.依据最适货币区理论,重新划分了中国的经济区。探讨了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以经济协同性指标趋同作为经济区划标准的划分方式。6个经济区域内部呈现了经济指标的显著趋同,为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下部分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建议提供了有的放矢的载体,提升了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央行可以据此设计适用于不同区域的差别货币政策工具。3.提出了系统可操作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