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主要通过研究两种不同术式(前入路和后入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疗效,进一步对比和分析两种手术的优劣之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2019年9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脊柱病区收住院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人,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出符合要求的62例病人,其中男48例,女14例,年龄21~62岁。分为A组和B组,A组31例为前入路手术治疗患者,B组31例为后入路手术治疗患者,受伤节段共包括72个,其中T12节段损伤有8例,L1为18例,L2为26例,L3为16例,L4为5例。高处坠落伤为34例,车祸撞击伤15例,重物砸压伤13例,根据美国脊柱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B级为10例(其中A组6例,B组4例),C级为45例(其中A组21例,B组24例),D级为7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两组患者分别行不同手术方式,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术前及术后CT扫描伤椎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术前及术后Cobb角、术前及术后伤椎上下椎体间高度,并且随诊患者16~22个月(平均约19个月),通过综合分析两种手术数据及随诊ASIA神经功能恢复来比较和探讨两种手术的优劣之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手术时间A组为(214.52±24.34min),B组为(175.16±25.28mi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893.87±211.36)ml,B组术中出血量为(341.61±127.67)ml,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及术后1月JOA评分分别为和(10.91±3.37)分和(16.74±3.07)分,B组术前及术后1月JOA评分分别为和(10.71±3.47)分和(14.83±2.95)分,A、B两组手术单独对比术前JOA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单独对比术后1个月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CT扫描椎管内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为(38.29±13.36)%,术后CT扫描为(2.42±0.92)%,B组术前CT扫描椎管内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分别为(34.81±10.84)%,术后CT扫描为(8.94±2.77)%,两者单独对比术前CT扫描椎管内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单独对比术后CT扫描椎管内骨折占位达椎管矢状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及术后Cobb角为(21.23±2.25)°和(3.09±0.93)°,B组术前Cobb角为(21.16±2.31)°和(3.45±0.99)°,A、B两组手术前或手术后Cobb角对照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伤椎上下椎体间高度为(38.52±2.80)mm和(55.03±2.18)mm,B组术前伤椎上下椎体间高度为(37.61±2.65)mm和(50.74±2.29)mm,两者术前单独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术后单独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手术前ASIA神经功能对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随诊16~22个月后,A、B两组手术后的ASIA神经功能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后入路术式均对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有一定的意义,都具有强大的矫形能力及减压效果,且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疗效。2.后入路术式方法简便,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于椎管占位容积恢复及伤椎上下椎体间高度矫正不如前入路术式,术后随诊神经恢复的疗效方面较前入路术式欠佳。3.前入路术式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较大,且比后入路术式具有更多的并发症,但前入路术式减压充分,且具有强大的脊柱矫形修复能力,术后随诊神经功能的恢复方面较后入路有一定的优势。4.前后入路的术式选择需在参考指南评分细则时结合临床,虽然前入路手术在神经恢复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已发生完全性神经损伤的病人,旨在减少创伤及临床并发症的前提下,行后入路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