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淮流域的汛期一般始于梅雨,止于台风降水。安徽省地跨江淮流域,台风降水是安徽省年降水以及汛期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地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台风降水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论文将安徽分成长江以南、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3个区域,在识别台风降水事件的基础上,提取了各站、各区域年台风降水量、次数等台风降水特征指标,分析了安徽省及各区域的台风降水特征;并对台风降水与梅雨事件的关系,以及ENSO事件对台风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台风降水量年际、年代际差异显著。安徽省多年平均年台风降水量为165mm,长江以南、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3个区域多年平均的年台风降水量分别为216mm、154mm和137mm,具有从南到北递减规律;15个站多年平均的年台风降水量为125~347mm,各站多年平均的年台风降水发生3.2~4.7次;安徽省多年平均的7~9月台风降水量为128mm,占多年平均年台风降水量的78%;安徽省台风降水量具有山区多、平原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的特征。(2)长江以南、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3个区域在台风降水强、弱年,梅雨特征具有不同的表现。与1957至2016年的60年平均梅雨特征量相比,在台风降水强年,长江以南区域和江淮之间区域平均入梅日分别提前3天和2天,平均出梅日分别提前5天和4天,梅雨期长度均减少2天,前者平均梅雨量减少49mm,后者平均梅雨量增大16mm,淮河以北区域平均入梅日和平均出梅日均推迟2天,梅雨期长度不变,平均梅雨量增大27mm;在台风降水弱年,长江以南区域和江淮之间区域平均入梅日分别提前4天和1天,平均出梅日分别推迟6天和3天,梅雨期长度分别增加10天和4天,平均梅雨量分别增大86mm和48mm,淮河以北区域平均入梅日和平均出梅日分别提前1天和2天,梅雨期长度减少1天,平均梅雨量减小44mm。长江以南、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3个区域在多梅雨年、少梅雨年,7~9月的台风降水次数和台风降水量存在差异。与60年平均的7~9月台风降水次数和台风降水量相比,长江以南区域7~9月的台风降水次数和台风降水量均值在多梅雨年分别减少1.1次和52mm,在少梅雨年分别增加0.5次和12mm;江淮之间区域7~9月的台风降水次数和台风降水量均值在多梅雨年分别减少0.5次和13mm,在少梅雨年分别减少0.4次和32mm;淮河以北区域7~9月的台风降水次数和台风降水量均值在多梅雨年分别增加0.8次和57mm,在少梅雨年分别减少0.2次和31mm。(3)安徽省长江以南、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3个区域在拉尼娜事件当年及次年的年台风降水次数和年台风降水量总体上多于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及次年。其中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及次年,各区域的年台风降水次数和年台风降水量分别比其60年均值减少0.1~0.6次和3~48mm。拉尼娜事件当年及次年,各区域的年台风降水次数比其60年均值增加0.2~0.5次,江淮之间和淮河以北区域年台风降水量比各区域60年均值增加1~42mm;而长江以南区域年台风降水量在拉尼娜事件当年比其60年均值减少20mm,但在拉尼娜事件次年,其年台风降水量比其60年均值多58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