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言的一种内在属性,模糊性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Lakoff(1972:183-228)率先提出“模糊限制语就是把一些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随后进入语言学研究范畴,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展开研究。但纵观国内外文献研究,作者发现,对广告,新闻,法律,政治等专门用途的交际语篇的模糊限制语研究较多,而对文学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为数较少,尤其是对戏剧文本的语用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选取《雷雨》的话语作为个案语料,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分析。本论文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对《雷雨》中模糊限制语进行语用研究。Verschueren(1999)在其《语用学新解》中系统地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顺应理论强调语言使用被看作是发话人与受话人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本论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参照已被广泛采用的语言学家Prince及其同事C.Bosk和J. Frader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方法作为本研究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依据,对《雷雨》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阐释性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雷雨》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及分布。(2)《雷雨》中人物对模糊限制语使用差异的分析。(3)《雷雨》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定量研究的结果表明,模糊限制语在《雷雨》中广泛存在,不同种类的模糊限制语使用的频率也有差异,依次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的使用频率高于关系型模糊性限制语(shields)。在《雷雨》中,人物使用模糊限制语差异的原因是受诸多语境因素影响的,比如职业,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性别等因素。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模糊限定语在《雷雨》中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如让话语更准确;保护自己;突出主要信息;遵守语言的经济原则;避免绝对;遵守礼貌;避免伤害别人面子等功能,且《雷雨》中大量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作品人物不断顺应语境的结果。本论文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标以及结构。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模糊语和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概况以及《雷雨》的相关研究。第三章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顺应论基础上的模糊限制语研究。第四章分析了研究的方法论,介绍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所收集材料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第五章分析了《雷雨》中模糊限制语的话用功能。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的局限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是,第一,从语用学理论顺应论角度为研究模糊限制语提供依据。第二,为研究模糊限制语在文学作品中的语用功能增加研究实例。其理论意义是,增强英语学习者和研究者对模糊限制语及其功能的认识,使其提高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可接受性,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以及对语言教学和学习都具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