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kto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既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各类型的英语测试中,阅读理解占得分值通常最大,以江苏高考为例,阅读类型的题目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其分值分别为20分、30分和10分,占试卷总分值(120分)的50%,可见英语阅读多么重要。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是不够理想。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阅读策略的意识不强,缺乏相关的知识,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使用阅读策略。因此,本研究重点研究元认知学习策略与学生英语阅读的关系。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层次的策略,一般指学习者有意识地对学习任务计划、管理、监控、调节和评估。有效的运用元认知策略可帮助学习者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水平。本研究在O’Malley和Chamot的元认知策略分类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的阅读策略,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笔者所在苏州某中学113名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SPSS17.0分析处理,旨在了解受试者在阅读时使用哪些元认知学习策略及各种策略使用频率的高低,并且尝试揭示元认知学习策略的使用和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高三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经常用到哪些元认知学习策略?(2)元认知学习策略的使用与高三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成绩有无相关性?如果有,有多大的相关性?(3)在元认知学习策略的使用上,英语高分组阅读者和低分组阅读者有何异同?通过认真研究,其研究结果总结如下:第一,高三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有时使用元认知学习策略,通过与Oxford的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分级表(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Frequency Scales)进行比较,元认知学习策略的使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mean=2.93)。在元认知学习策略中,高三学生使用最多的是监控策略,其次是计划策略,使用最少的是评价策略。第二,通过对受试者的英语阅读成绩和其所使用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平均值进行皮尔森相关分析,元认知学习策略和英语阅读成绩之间有显著中等正相关性(r=0.615,p﹤0.01),说明元认知学习策略在阅读中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成绩。第三,阅读成绩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元认知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异同,相同点为两组最常使用的策略均为监控策略,最不常使用的均为评价策略,而计划策略居中。不同点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计划策略和监控策略的使用有明显不同(p<.05),然而在评价策略的使用上没有明显的不同(p>.05)。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元认知学习策略在英语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并应该积极地向学生教授相关的元认知学习策略知识,结合有效的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
其他文献
藁城市在创新校本教研研修机制的工作中,采取落实保障机制,构建运行机制,探索行动策略等措施,取得了切实的成效。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本文描述了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较详细的阐述了该翻译理论内容的三个基本层面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三大突破的关系,即笔者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对目的论与当代西方翻
寒冬时节,随着气温骤降,到眼科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而其中很多人被诊断为青光眼。那么什么是青光眼?具体表现如何?日常应该如何防护呢?
<正>轨道交通发生灾害事故的严重后果,已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做好轨道交通应急抢险救援准备工作,是防止轨道交通灾害事故发生和处置的迫切需要。本文以重庆市轨道交
催化臭氧化技术有效解决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率低的问题,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比较了两大类主流的催化臭氧化技术,发现均相催化臭氧化催化剂制备容易,实验条件的
介绍了染料木素自微乳系统、嵌段共聚物胶束、磷脂复合物、丙烯酸树脂纳米粒、环糊精复合物等复合微粒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染料木素复合微粒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许多国家、许多企业都意识到协同制造联网,是代表互联网+制造融合创新大方向的顶级生态系统。也就是说,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工业
9月26日至29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主任高广伟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项执法检查第三督查组到广西开展督导检查工作。
证明责任制度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论界对证明责任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主观证明责任到客观证明责任的深化。主观证明责任从当事人的视角解释证明责任,将这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