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妇女问题认识——以《The Chinese Recorder》(1867—1941)为中心进行探讨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u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妇女处境和身份的变迁中,西方来华基督教会在清末民初开展的妇女事工是一个受到许多学者关注的内容。不过,这些研究大致有两个问题:一是多数集中在传教士的事工方面,而对于在这些活动后面的传教士对中国社会妇女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却关注较少;二是在资料的运用上对传教士自身文献关注非常不够。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考察这些从英美资本主义社会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是如何看待中国妇女问题的。首先,传教士们浓厚的基督教传统渊源和西方生活背景,使得他们在思考中国妇女问题时主要关注那些方面?其次,传教士们对于中国妇女问题的认知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合实际的,在多大程度是有偏颇和偏见的?第三,传教士这种认识的原因何在? 同时,假如我们认为柯文(PaulCohen)所讲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历史观包含了某种程度正确认识的话,那么本文正是带着上述问题,尝试利用一份出版长达74年的传教士主流刊物《教务杂志》(或译“中国纪录”,TheChineseRecorder,1867-1941)来解读传教士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动机,以及传教士的认识与其他同时代人物对妇女看法的差异及原因。本文选择《教务杂志》上刊载的传教士以及部分中国教徒所撰写的英文文章,希望能为这一问题贡献一种新的学术认识,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导论部分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妇女与基督教问题的研究概况,并指出其有所缺憾的地方。其次,阐述了选择《教务杂志》作为本文主要史料的原因,并对其总体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最后,就《教务杂志》上刊载的有关中国妇女问题的文章,进行总体的介绍和分析。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教务杂志》上刊载的有关“中国妇女婚姻与家庭问题”的文章进行探讨。着重介绍20世纪前,传教士集中讨论的“中国妇女生活”、“中国式离婚”以及“基督教面对多妻制”等三个问题。传教士在认识中国妇女问题的时候,经历了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也存在某些误读,但他们最终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准确的把握这一问题。并且根据中国妇女的特殊情况对自己的传教策略进行适度的调整。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针对《教务杂志》上刊载的有关教会与女性问题的文章进行的探讨。着重介绍了,传教士集中讨论的“性别与任务”、“中国的’女执事’运动”、“中国女性在社会领域内的变化”等三个问题。可以发现,传教士的外国身份及其保守的立场,当他们在面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时候,基于基督教唯爱与和平的信念,大多仍站在温和改良的立场,而极少有赞成暴力革命。因此,《教务杂志》后期有关中国社会妇女革命的讨论中,一些激进的女性中国基督徒领袖逐步替代西方传教士,成为基督教圈子中革命话语的传递人。
其他文献
本文选取清代巴县财政为研究对象,利用巴县档案、地方志等第一手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了清代巴县财政实际收支构成和运作机制,力求窥见清代
开展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现阶段对其研究主要侧重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实现方面。档案界围绕知识服务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未能很好地体现档案部门的特色,也没有形成较为完
丘濬为有明一代阁臣中一位颇具特点的人物。丘濬值古稀之年经特简入阁。尽管弘治时期的内阁已呈式微态势,丘濬本人又体弱多病,但是,他入阁后,积极筹划谋略,心忧天下,经世情怀
20世纪后半期,随着大都市区外部地域范围的大型化发展和内部生态组织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美国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带。在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与发展中,各个大都市区通过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