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嘉靖年间,中日勘合贸易结束,中日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也随之结束。直到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中日修好条规》,中国与日本才重新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本文拟对十七、十八中日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探讨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的成因。明末清初是中日关系由古代走向近代的转型期,这之前,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友好,这之后至1972年9月中日复交,期间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华,中日关系处于紧张时期。而在十七、十八世纪期间中日两国没有建立起官方外交关系,两国之间关系有过紧张时期,但最终走上了平稳。以史为鉴,研究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双方对外政策,探讨中日官方关系的演变,分析日本长期处于明清封建王朝建立的朝贡体系边缘的原因,对于深入探究近代中日关系的渊源,促进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交往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可填补学术界的研究空白。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言”简要回顾学术界对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的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简要论述十七世纪前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明确十七、十八世纪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第一章论述明末中日关系。第一节论述明政府在经济上对日本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军事上以日本为对象建立了以东北防御为重点的沿海防御体系,以及明政府对日本漂流民的处理政策,揭示明政府对日本外交政策。第二节论述德川家康时期日本回归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努力。为了改变由于壬辰战争造成的日本外交孤立局面,德川家康着力恢复对明通交,重开勘合贸易,企图作为完全成员回归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最终明日之间的官方外交关系没有重新建立起来,日本游离于朝贡体系的边缘。第二章论述清前期中日关系的演变。第一节论述清收复台湾前的中日关系,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处于紧张期。满清入关前后曾主动采取行动向日示好,但是日本出于华夷观的偏见以及对满清势力的疑惧,没有给与积极的响应。另一方面日本对于明清交替极为关注,在明亡清兴后继续与南明政权保持着联系,支持南明的反清活动,向其提供军事物资,甚至直接出兵应援南明。三藩叛乱时期,日本一如既往地向三藩和台湾提供支援。第二节论述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到雍正时期的中日关系,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处于曲折发展时期。清政府曾经主动提出与日本建立以贸易为中心的官方往来,日本拒绝。雍正时期中日关系又一度紧张,但曲折中也有所发展。第三节论述乾隆时期的中日关系,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进入平稳发展期。中日关系是基于日本方面应付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国方面应付日本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展开的。漂流民的送还是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