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中,大部分采用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然而,许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不久,路面就发生严重的破坏,和设计年限相差甚远。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发展特点,结合国际道路工程界的最新研究热点,对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容许标准和结构设计方法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长寿命沥青路面研究背景和立项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和设计方法发展情况以及长寿命沥青路面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了进行长寿命沥青路面研究的意义和首要问题,由此确定了本文后续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对长寿命沥青路面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外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设计思想分析,定义了我国的长寿命沥青路面;提出我国现阶段可以采用半刚性底基层沥青路面或者粒料底基层沥青路面来实现长寿命沥青路面:采用层状弹性体系理论,结合正交设计和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结构层参数对路面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沥青层厚度对沥青层底拉应变、路基顶面压应变影响最大,因此,建议长寿命沥青路面的沥青层厚度应大于24cm。结构分析表明,高模量联结层不仅有利于抵抗车辙,还有利于减小沥青层底拉应变以及减薄沥青层厚度;结合路面各结构层功能以及受力特点,提出了长寿命沥青路面各结构层材料的设计指导原则和要求,并推荐了我国长寿命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图。第三章进行了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性永久变形预测研究。提出按结构类型控制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性永久变形,半刚性底基层类需要控制沥青基层和级配碎石层的永久变形,粒料底基层类则不仅需要控制沥青基层和级配碎石层的永久变形,还应包含路基的永久变形。通过对AASHTO模型修正和数值模拟,分别建立了沥青基层、级配碎石层、粒料层及路基永久变形预测模型;提出了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性永久变形预测方法和步骤。第四章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特性展开了研究。提出了疲劳极限试验方法,用以确定小梁疲劳寿命;建立了沥青混合料劲度、耗散能和累积耗散能与荷载作用次数关系,对沥青混合料的疲劳过程进行分析。分别采用AASHTO T321和简化耗散能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极限,结果都表明,沥青混合料确实存在疲劳耐久极限: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采用普通沥青的混合料,不论是采用最佳沥青含量,还是采用富沥青含量(最佳+0.5%),它们的耐久疲劳极限似乎没有明显差别,大约在100με左右;而采用改性沥青的混合料,其耐久疲劳极限明显高于采用普通沥青的混合料,大约为100με~200με。同时,还进行了低应变-高应变交替疲劳试验,研究了超载对沥青混合料疲劳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路面结构分析和设计中,如果考虑了一定的超载因素,那么即便路面实际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超过疲劳极限的情况,也不会对路面造成严重损害。第五章对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长寿命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目的和原则,提出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必须能够适应未来重载交通的要求;分析了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采用的弯沉指标,指出弯沉指标虽然具有测量方便、易于掌握的特点,但不能正确评估路面性能;所以,弯沉指标不适合作为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设计指标,但是可以作为施工控制指标;通过大量结构组合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手段,建立了各结构层顶面弯沉的计算简式。提出以沥青层底拉应变、路基顶面压应变和结构永久变形作为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同时建议对普通AC25沥青混合料,可分别采用100με(最佳沥青含量)和110με(最佳沥青含量+0.5%);对AC25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可采用145με;路基顶面容许压应变标准为1701με;结构性永久变形根据底基层类型分别采用不同值,对半刚性底基层建议控制值为12mm,而对粒料底基层建议不超过20mm;最后,给出了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设计步骤和计算实例。第六章介绍了长寿命沥青路面实践的情况。在室内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4种不同的试验路方案。结合工程情况以及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设计要求,对试验路各层材料进行了选择和设计;结合试验路铺筑,对长寿命沥青路面各层材料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试验路回弹模量和沙基顶面压应力进行了测试分析;最后,对长寿命沥青路面各试验段及正常路段的路面部分造价进行了测算分析,证明长寿命沥青路面具有较低的全寿命周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