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叶炎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变化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马产业的快速发展,马术俱乐部数量的剧增,马的肢蹄病,特别是蹄叶炎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蹄叶炎是发生在蹄部的弥漫性、无菌性、浆液性、非化脓性炎症,是马的运动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对马产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危害动物福利,然而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认为,细菌代谢产物组胺、乳酸和内毒素(LPS)等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在蹄部蓄积导致的蹄部微循环障碍是导致蹄叶炎发生的重要因素。肠道是马体内细菌定植的主要场所,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将食物发酵为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而当饮食、环境骤变等应激因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时,就会导致LPS等大量有害物质产生,随后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机体发生系统性炎症反应,进而诱导多器官功能障碍。据此我们认为,马蹄叶炎的发生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有害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蹄,导致蹄部血液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对马灌服低聚果糖诱导蹄叶炎动物模型;随后对蹄叶炎马血液中组胺、乳酸、LPS浓度进行检测;最后通过16S r RNA扩增子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蹄叶炎马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探索马蹄叶炎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变化特点,从而为马蹄叶炎的病理学变化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首先,对马灌服低聚果糖24小时后,通过Obel跛行分级系统对马蹄叶炎进行评分;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蹄部血流变化,并对体温、呼吸和心率等进行检测,评估低聚果糖灌服马蹄叶炎模型检测是否成功。结果表明,灌服低聚果糖后马发生跛行,蹄叶基底膜出现间断性丢失和间隙,并且蹄部血管血流量减少,临床症状明显。这些结果表明,灌服低聚果糖成功诱导马蹄叶炎的发生;其次,通过ELISA方法对低聚果糖诱导蹄叶炎马血液中乳酸、组胺和LPS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马相比,蹄叶炎马血清中乳酸、组胺和LPS含量显著升高;随后,通过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健康和蹄叶炎马肠道菌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马相比,患蹄叶炎马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明显降低,肠道内Kiritimatiellaeota、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扁豆科门(Lentisphaerae)、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aceae)的相对丰富度显著减少。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巨型球菌属(Megasphaera)和Allison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Phascolarctobacterium、乳头杆菌属(Papillibacter)、Alloprevotella、念珠菌属(Candidatus_Soleaferrea)、原肠杆菌属(Oribactrium)、阿克曼属(Akkermansia)和Elusimicr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最后,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健康和患蹄叶炎马肠道中菌群代谢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马相比,低聚果糖诱导蹄叶炎的马肠道中细菌代谢产物含量降低了84种,而增加了53种,如二氢胸腺嘧啶、N3、N4-二甲基-L-精氨酸、10E、12Z-十八碳二烯酸和天冬酰胺。通路分析表明,健康马和蹄叶炎马的醛固酮合成和分泌、脂肪细胞脂解调节、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嘧啶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和半乳糖代谢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肠道菌群和代谢物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乳酸菌和/或巨型球菌与二氢胸腺嘧啶、N3、N4二甲基-L-精氨酸、10E、12Z十八碳二烯酸和天冬酰胺呈正相关。综合上述,灌服低聚果糖成功诱导马蹄叶炎,并且低聚果糖处理改变了马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的组成,表现为Lactobacillus、Megasphaera和Allisonella的丰度以及乳酸、组胺、LPS、10E、12Z十八碳二烯酸、天冬酰胺、二氢胸腺嘧啶和N3、N4-二甲基-L-精氨酸的浓度的增加,这些菌群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可能与马蹄叶炎的发生有关。因此,靶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调节可能是预防马蹄叶炎的重要措施。
其他文献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人兽共患病。RABV是典型的嗜神经性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并导致宿主死亡。近年来,我国RABV毒株的多样性明显增加,出现了北极相关群、世界群草原型和印度次大陆群等新的进化分支,不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对流行时间较长的亚洲群RABV的毒力检测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较多,但是目前尚没有
研究背景:膀胱癌是第十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没有达到理想预期,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可能提供新的治疗方式。目的:研究具有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化疗、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功能的靶向多功能纳米材料用于膀胱癌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方法:制备兼具膀胱癌靶向性、MRI、PTT、化学治疗功能的叶酸修饰
目的:本研究利用质谱分析方法寻找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并比较筛选后的差异性代谢产物随距肿瘤不同距离的相对丰度聚类结果和变化规律,用以判断直肠癌肿瘤的安全切缘,为临床准确判断手术切缘的安全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25名直肠癌患者(包括:T1期患者2例、T2期患者3例、T3期患者16例、T4期患者4例)共150个组织样本(每名患
研究目的:研究克氏针张力带、半螺纹空心螺钉、全螺纹空心螺钉、半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全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治疗髌骨横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方法:共使用30枚膝关节标本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所有的髌骨均模拟标准化的髌骨横形骨折(AO-34-C1)建立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6枚标本。A组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B组为半螺纹空心螺钉固定,C组为全螺纹空心螺钉固定,D组为半螺纹空心螺钉张力带固定,E组为全螺纹空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9年1月—2020年9月245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肾结石患者病例,探究肾脏解剖因素与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结石残留的相关性,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降低PCNL结石残留风险,提高结石清除率。方法:针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9年1月—2020年9月245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肾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中男性患者1
单增李斯特菌是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是食物感染病原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平均可达30%,在食品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食物样品来源多样。单增李斯特菌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可在4℃缓慢生长,所形成的生物膜有利于其产生持久性污染。人类一旦感染发病后,易出现败血症、脑膜炎、流产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同时相关食品召回和环境消杀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由于食品动物在生产、屠宰、
研究背景: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但由于其高度侵袭性及浸润性生物学行为特点,难以实现手术全切,且即使在术后应用放化疗患者依然有很高的复发率及死亡率。因此,我们有待进一步探索高复发率的原因,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及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MGMT及耐药相关蛋白在原发及复发胶质瘤中不同程度的表达决定了脑胶质瘤细胞的耐药性,并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所以,下调脑胶质瘤MGMT及耐药相关蛋白表达或抑制其
肝片吸虫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对畜牧业,尤其是养羊业,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肝片吸虫感染人后可导致贫血和黄疸等症状,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肝片吸虫的检测是防治该病的前提和重点,目前用于检测肝片吸虫感染的方法主要有病原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免疫学检测方法等。其中免疫学检测方法作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因其具有稳定性好、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其原理为抗原与抗体可发生特异
目的:探究胰腺癌根治术后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或吉西他滨单药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胰腺癌化疗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行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吉西他滨(G)方案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AG)方案辅助化疗的患者共43例,其中AG方案共23人、G方案20人。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
背景及研究目的: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型、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和肿瘤学效果尚缺乏高质量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20年1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32例SiewertⅡ型、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07例患者行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