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在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困境被寄予厚望,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决经济中盈利能力差但又占有巨大社会资源的僵尸企业。然而,要解决僵尸企业问题,必须先厘清僵尸企业的形成机制。本文就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背景下,重点考察了政治关联、融资约束和僵尸企业形成的关系。第一,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研究了政治关联、融资约束和僵尸企业形成三者的关系,并且将融资约束细分为股权型融资约束、债权型(包括债券型和信贷型)融资约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四条理论假设。第二,本文基于改进后的CHK方法并加入财务指标,对我国2011-2016年上市公司进行了僵尸企业的识别,并分年份和行业汇总,发现样本期内我国上市公司僵尸企业数量占到了所有上市公司的35%左右,最高达到了 58.33%。分行业来看,僵尸企业数量最为集中的是制造业,其次是房地产业,排第三的是批发与零售业。第三,本文在研究假设基础上用logit模型对政治关联、融资约束和僵尸企业形成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变量选取上,以企业董监高的政府背景关系衡量政治关联,以股权型融资约束、债权型融资约束(债券型融资约束和信贷型融资约束)衡量融资约束,以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的交互项衡量交互效应,并加入了一系列的控制变量、时间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债务和信贷的两种债权型融资约束对僵尸企业的形成有抑制作用,约束越低,形成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越高。但对股权型融资约束而言,融资约束越低,则形成僵尸企业的可能性越低。(2)政治关联的存在会增加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3)政治关联会强化债权型融资约束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进一步使债权型融资约束低的企业成为僵尸企业。而政治关联的这种强化作用在股权型融资约束中不存在。第四,本文以净利润指标替换了之前僵尸企业识别中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重新进行了僵尸企业的识别,发现僵尸企业仍旧集中在制造业;以logit模型对政治关联、融资约束和僵尸企业形成做了实证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大体一致。最后,本文从如何预防僵尸企业和处置现有僵尸企业两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预防僵尸企业方面,一是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鼓励企业进行股权融资,这样有利于引入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必要监督。二是强化企业的债权型融资约束。处置已有僵尸企业方面,要针对不同僵尸企业进行分类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