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中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影视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电影字幕翻译是多媒体翻译领域的一个新学科。字幕电影不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向人们传达大量的信息,而且它还能尽可能地满足那些想感受电影中异域文化和语言特点的这一需求。电影字幕翻译已经在一些西方国家得到了深入和集中的发展,并且在成熟的翻译原则策略及翻译质量准则的指导下,这些国家在这一领域已经达成的基本的共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范。对比之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一些西方国家落后了很多。如今,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技术规范,中国市场上的大量音像制品的翻译质量呈良莠不齐的状态。因此,为了提高电影字幕的翻译质量,作者将尽力在理论及实践方面进行大量深入的字幕翻译研究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在功能主义理论,特别是目的论的指导下来分析那些影响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的选择的因素,进而在翻译过程中指导电影字幕的翻译行为。本文以电影字幕为素材,从功能主义理论,特别是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在时间与空间的技术因素的制约下,字幕的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向观众传递原始文本语言的信息,同时实现文化的传递。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字幕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并且这种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根据翻译行为理论,字幕翻译也被看做是一种人际交流,而不仅仅是一种紧有翻译者决定的行为。德国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翻译应取决于其翻译的目的。翻译的标准应该是多面化与多元化的,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原作者,翻译发起者,译者和目标读者等因素。同时,我们也应强调跨文化交际功能的重要性。由此显而易见的是,功能主义理论可以为字幕翻译,当然也包括电影字幕翻译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在本文中,作者从一些知名电影人导拍的电影中选取的大量的真实可靠的电影字幕作为例证,如韩三平指导的“建国大业”,姚树华的“白银帝国”和冯小刚的“集结号”,从而来检验证实功能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最后,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通过这样一种角度,即把翻译视为一种动态行为,而这种行为又是电影制造商,导演,译者,目标观众,翻译理论,时间,空间和媒体之间多元化关系的融合,进而来扩大电影字幕翻译发展的平台。因此,目的论可以被视为是电影字幕翻译的一种有效科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