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早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35(IL-35)、Tregs/CD4+T比值及相关炎性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了解脓毒症患者内环境的变化规律进而为后期的临床工作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免疫状态监测方法和免疫调理策略。方法选择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自2017-12至2018-12)因诊断脓毒症在聊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40名病患作为实验组;与此同时在本院健康查体中心例行健康检查的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于入院后6h、3d抽取外周血,应用实验原理选定合适实验方法并测定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IL-35、降钙素原及血乳酸值,同时完善临床研究者相关资料(如:APACHE II评分、就诊总天数及辅助呼吸通气时间等);根据回访的脓毒症实验组患者的28天后疾病转归状况,将其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应用SPSS 20.0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健康对照组和脓毒症组之间的指标,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组内不同时间段指标的变化,用Pearson分析IL-35与Tregs%、PCT、Lac及APACHE I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绘制出IL-35、Treg/CD4+T%、降钙素原、乳酸的ROC曲线并计算出曲线面积,并比较出IL-35与其他指标区分感染与非感染的预测能力大小。结果1.健康对照组和脓毒症6h组组间指标的差异:脓毒症患者在入院后6h的IL-35、Treg/CD4+T%、PCT及Lac在数值上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脓毒症组中6h、3d两个时期的指标比较:与脓毒症组6h相比,后者的IL-35、Treg/CD4+T%、PCT、Lac及APACHE II评分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血乳酸值下降程度并不显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脓毒症组入院6h时IL-35分别与Treg/CD4+T%、PCT、Lac、APACHE II评分相关性分析:IL-35与Treg/CD4+T%、PCT、Lac、APACHE II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均呈明显的正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脓毒症组患者28天后病情转归回访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并比较不同分组内的IL-35、Tregs/CD4+T%、APACHE II评分、就诊时间及辅助通气时间的动态变化得出:随着就诊时间的延长存活组中的IL-35、Tregs/CD4+T%、APACHEII评分逐渐下降,而死亡组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在入院6h时脓毒症死亡组和存活组在IL-35、Tregs%、APACHE II评分上变化无明显著差异;而脓毒症死亡组的IL-35、Tregs%、APACHE II评分在3天时的数值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分析得出两组的住院时间与病情后期的转归无实质性关联;但死亡组需要辅助通气的时间明显高于存活组。5.绘制出脓毒症组6h时IL-35、Treg%、PCT、Lac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分析预测感染的能力:根据IL-35的ROC曲线,AUC为0.834,临界值为10.99ng/L,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80%;根据Treg/CD4+T%的ROC曲线,AUC为0.808,临界值为7.25%,灵感度为72.5%,特异度为62.5%;根据PCT的ROC曲线,AUC为0.799,临界值为2.45ng/m L,灵感度为82.5%,特异度为47.5%;根据Lac的ROC曲线,AUC为0.770,临界值为2.15mmol/L,灵感度为75%,特异度为55%。结论1.早期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IL-35与调节性T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在表达上呈正相关;换言之,早期外周血Tregs百分比是随着IL-35的浓度值升高而升高,预警机体免疫Th1/Th2平衡逐渐向Th2倾斜,机体目前已处于免疫抑制状态。2.在脓毒症发病的早期存活的患者血液中IL-35、Treg/CD4+T%已然出现升高趋势,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而死亡组患者中这两指标随时间变化呈升高趋势,预示结局不良。3.早期脓毒症患者血液中的白介素-35呈高表达水平,且预测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其他炎症指标,是早期诊断罹患脓毒症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