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到1966年的中苏论战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因在意识形态、内外政策和国家利益等问题上产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论。它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而展开的。这场论战启动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考与实践,也深深地影响了服从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斯大林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启动了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现了由全面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的思路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保持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得到加强,“团结-批评-团结”的教育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改革中得以运用,党的民主作风与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对波匈事件的反思引发中国共产党对苏共二十大的再思考,对斯大林与苏联模式的再评价,发动反右派斗争、“三面红旗”、“反右倾”运动与“教育大革命”试图固守并超越苏联模式,却误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轨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进入60年代以后,中苏论战不断升级,中苏矛盾由意识形态领域扩展到国家关系,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为顶住苏共的强大压力,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以求在理论上提高国际地位,培育自力更生典型以求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提倡民主思想作风以求上下同心渡过难关,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以求领导权始终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复兴。但是,随着中苏两党的公开论战与两国关系的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严重挫折:“反修防修”思维发展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歪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针;“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回领导权,摧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整饬“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的文艺界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中苏论战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必须正确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必须正确理解和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