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必然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行为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公允价值计量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日趋明显和普遍,人们开始怀疑采用公允价值究竟是否能够起到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验证,并试图得出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途径和公允价值计量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选择偏好。在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使用规范研究方法从金融资产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损失等五个方面展开了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5-2008年剔除金融类行业后的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下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展开对比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选取利用扩展的Jones模型计算出的非操纵性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证券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解释变量,构建起回归方程来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通过对总体样本和具有较强盈余管理动机的分组样本在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下回归结果的对比分析,本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在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下均存在明显的利用证券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两种计量属性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选择偏好一致,均较多地利用营业外收入,其次为资产减值损失,而相对较少地使用证券投资收益来进行盈余管理;亏损公司在历史成本计量下主要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主要通过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微利公司在历史成本计量下主要通过证券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主要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具有增配动机的公司在历史成本计量下和公允价值计量下均主要通过营业外收入操纵利润的行为。最后本文在实证研究的结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有效防范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政策建议。